甘草干姜汤治疗咯血体会

王评医生 发布于2025-04-21 16:26 阅读量228

本文由王评原创

    咯血是血从气管、肺部而出,与呕血有别。咯血多伴咳嗽、咯痰,往往咳时夹痰夹血,或咯鲜血,严重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或气管堵塞。

    《中医内科学》认为,咯血有热有虚。热为血热,迫血妄行,予黄芩泻白散等凉血;虚则为气虚不摄血,予归脾汤益气摄血。看起来颇似有理,然而临床效果多不佳。

    唐步祺注解《医理真传》阴虚门说:“笔者对治多种肺、胃虚寒病症,常用甘草干姜汤加味而获效。对治血症,无论其为血热妄行,或阴虚火动,或阳不统血,皆先选用甘草干姜汤加血馀炭,以止其血,然后才对症下药,屡屡获效。”

    初时不理解唐步祺所说。后细思《医理真传》论甘草干姜:“夫干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与甘合则从阴化”、“又用以治拘急,治筋挛,治肺痿,治肠燥,取苦甘以化阴。阴血也,血能胜热,血能润燥,血能养筋也。”

    干姜在此,当为炮姜。炮姜与炙甘草,苦甘化阴,养血润燥,于血热迫血妄行之咯血,养血则能胜热。炮姜性本温,合甘草,又能温阳以统血。故唐步祺治疗咯血无论寒热皆以甘草干姜汤为基础,加收敛止血药,在予辩证寒热加减。

    近期本人照此思维,治疗一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效果佳。

    患者曾某,男,29岁,2025年3月30日就诊。

    主诉:咯血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支气管扩张症多年,平素时有咳嗽咯黄痰,时夹血。发作时多予卡络磺钠止血,配合抗生素,症状反复发作。平素怕冷,乏力,身体消瘦。一月前反复咯血,时咯血痰或鲜血,量时多时少,伴咳嗽、咯黄痰,自觉右侧胸部胀闷不适,不敢大声咳嗽。在外院就诊,服用止血药、抗生素效果不佳。现症见:咳嗽,咯黄痰,时夹血块或血痰,晨起口苦口酸,乏力,怕冷,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

    辩证:咯血(阳虚不统血)

    治疗:温阳益气摄血

    方剂:附子理中汤、封髓丹、甘草干姜汤加味。

    方1:附片 30g(先煎),姜炭 15g,血余炭 15g,桑白皮 15g,炮姜 30g,人参片 30g,炙甘草 30g,茯苓 30g,白术 15g,仙鹤草 30g,黄芪 60g,大黄炭 15g。

    先服此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取其急则治其标,先止血。

    方2:附片 30g(先煎),芦根 30g,肉桂 15g(后下),砂仁 15g(后下),黄柏 10g,大黄炭 10g,桂枝 15g,炮姜 30g,人参片 30g,炙甘草 30g,茯苓 30g,白术 15g,仙鹤草 30g,黄芪 60g,炒麦芽 30g。

    上3剂后,服此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25年4月13日2诊。诉稍咳嗽,已能大声咳嗽,胸闷不适明显减轻,无咯血,咯黄痰,怕冷、乏力、口苦减轻,舌淡,苔白,脉沉。效不更方,维持方2续服7剂。

    2025年4月20日3诊。患者诉无咳嗽、咯痰、咯血,无口苦,精神可,少许反酸,无畏寒,方2大黄痰减少为5g,余同前,续服7剂。

    按语:患者久患肺病,素有咳嗽咯痰,身体瘦弱,畏寒,实为“肺痿”。《金匮要略》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对于此类寒性肺痿,治疗以温为主,尽管有黄痰,有口苦,咯血等热像,切不可清热凉血。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