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附子汤用芍药的目的探讨

王评医生 发布于2025-04-14 10:31 阅读量264

本文由王评原创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从条文可知,真武汤主证有二。一是,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二是,太阳病发汗后阳虚水泛。阳虚有水气是真武汤的适应症。

《伤寒论》26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组成: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从条文可知,附子汤主证有二。一是,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二是,阳虚寒凝,气血不畅。阳虚有水气也是附子汤的适应症。

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相似,功效相似,均用于阳虚寒凝水气病。区别在于,附子汤附子更大,偏于温阳散寒;真武汤有生姜,偏于去水气。临床症状表现,真武汤偏于湿重,因此身体沉重是其主要特点;附子汤偏于寒凝,身体疼痛为其主要特点。

两个方均有温阳散寒利水,为何用偏寒之芍药?

各注家有不同解释。胡希恕老先生说,芍药是用于腹痛或者预防寒凝腹痛。貌似不通。

《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芍药原文为: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伤寒论》成书所用药物均源自《神农本草经》。因此,本人以为,正确理解《伤寒论》药物性味当从《神农本草经》索源。

从《神农本草经》原文可知,芍药不单单治疗腹痛,还可以活血除痹,利小便。利小便不就是去水气吗?

真武汤、附子汤,阳虚有水气是其根本主证,阳虚跟水气的侧重点不一样,选用不同方剂而已。去水气是两个方剂共同的特点。

本人认为,尽管芍药偏寒,但其利水作用是其入选的主要原因。同时,芍药还可以敛阴养血,水去则阴血生是另一作用。

对于真武汤、附子汤,使用过程中,不能因其性寒随意去掉芍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