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鸣,顾名思义,肚子里面肠子响,看起来是小问题,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严重的肠鸣让人尴尬,影响工作生活。
为何会肠鸣?
《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上述条文,均提及腹中雷鸣,就是肠鸣。从条文可知,肠鸣常伴腹泻,从病机上来说,肠鸣多由脾阳虚、水气重所致,治疗予温中散寒利水为法。
肠鸣多短暂,但部分患者经年不愈,颇为苦恼。下面是一则近期病案。
今年3月18日,本人在我院园山院区出诊,一个胡姓本院护士找我看诊。其诉肠鸣大半年,每当下午一点开始肠鸣明显,如雷鸣,用她的话就是“肚子叫特大声”,持续到半夜逐渐减轻。伴有口干,无腹泻,纳眠可,舌淡,苔白,脉沉。
每当下午1点开始肠鸣,半夜减轻。午时阳气最盛,但阳盛则生阴。因此,午后阴气渐长。天人相应,在人体就是下午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水气不化,因此肠鸣。而到半夜停止,实际是子时阳气生,天人相应,人体阳气渐长,故肠鸣减轻。
治疗当温阳散寒利水为法,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味。
处方:附片 20g(先煎),砂仁 15g(后下),干姜 20g,人参片 20g,炙甘草 20g,茯苓 30g,麸炒白术 30g,豆蔻 15g,焦麦芽 30g,小茴香 10g。7剂,每天一剂。
3月25日复诊。患者诉肠鸣减轻,放屁多,口干,手指稍麻木。考虑气血亏虚,经络失于濡养,原方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如下:附片 20g(先煎),砂仁 15g(后下),干姜 20g,人参片 20g,炙甘草 20g,茯苓 30g,麸炒白术 30g,豆蔻 15g,焦麦芽 30g,小茴香 10g,桂枝 20g,赤芍 15g,鸡血藤 45g,黄芪 45g,大枣 15g。7剂,每天一剂。
今日(4月1日)复诊。诉肠鸣已很轻微,放屁少,手指仍少许麻木。维持3月25日方,继续服用7剂。
按语:肠鸣不能简单归于脾虚,《伤寒论》、《金匮要略》已详细阐述过病机在于阳虚水重,治疗当需温阳散寒利水,如按照时方简单予六君子汤等很难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