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得了感冒,尤其是风寒感冒,经常会问医生,能蒸桑拿出汗吗?既然外感要发汗才能好,那么用被子捂汗,用热水泡脚出汗,行不行?或者艾灸、火罐行不行?
一个问题,外感发热,出汗就行了吗?跑步也出汗,行不行?
很多年前看过一位老专家写的书,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喝解表药后出的汗叫药汗,这个能治病,用运动、热疗等方法出的汗,却没有了药汗的功效,很多时候非但解不了表,而且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伤寒论》针对火疗迫汗的危害有以下详细论述。
《伤寒论》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意思是,外感用烫熨的方法治疗,易导致津液虚,大便干燥。
《伤寒论》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意思是,外感用火疗,易导致津液虚,破血妄行,阳明躁狂。
《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意思是,火疗发汗易伤心阳,汗出多,引发下焦寒水上凌于心出现惊狂。
《伤寒论》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意思是,火疗伤津液,易大便干出现阳明躁狂。
《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意思是,外感用火熏,热邪内陷,热扰心神而躁狂,迫血妄行而便血。
《伤寒论》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伤寒论》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后面条文告诫我们,烧针,火疗,艾灸,均可导致津液伤,内热重,甚至热盛迫血妄行,诱发躁狂。
综合以上,外感发热,应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而不是用火疗的方法。火疗有诸多不良反应:伤津液;生内热;破血妄行;大便燥结;伤阳气。
因此,对于外感疾病,谨记“宜以汗解之”,切莫乱用火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