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厥阴病提纲证,核心病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表现为肝热上扰与脾肾虚寒并存的复杂证候。
厥阴病篇没有给出具体的方药,由于乌梅丸证也具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候特点,临床上常用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主方。
厥阴病失眠临床常见。此类患者存在 “上热下寒”的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寒热错杂症状”(上半身燥热、下半身畏寒),或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常规安神药(如酸枣仁汤、归脾汤)效果不佳。
乌梅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原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但其组方配伍精妙,具有调和寒热、补虚泻实、安蛔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中,乌梅丸被拓展应用于多种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症,“失眠”便是其中之一。乌梅丸在失眠中的运用要点:
1、失眠伴昼夜节律紊乱(如白天昏沉、夜间烦躁,凌晨1到3点易醒);
2、失眠合并 “消化系统症状”(如脘腹冷痛、肠鸣腹泻);
3、更年期,伴寒热往来、潮热与畏寒交替;
4、顽固性失眠久治不效,常规滋阴或温阳法无效,且舌象多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腻(寒热错杂之征)
总结
乌梅丸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 抓住“寒热错杂、阴阳失交”的核心病机,尤其适合复杂证型的顽固性失眠。
附病案一则
刘某,男,54岁,2024年10月12就诊。
主诉:失眠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失眠,多于凌晨3点醒,易惊醒,醒时身热汗出,口臭,口干,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
辩证:厥阴病失眠。
处方:乌梅丸加减。乌梅30,黄连9,干姜15,黑顺片15先煎,桂枝15,花椒10,黄柏10,当归10,细辛6,龙骨30先煎,牡蛎30先煎,砂仁15后下。7剂,每天一剂。
2024年10月19日复诊。诉入睡可,凌晨5点醒,汗出减少,口臭口干明显减轻。以上方加减治疗近一月,患者目前睡眠尚可,无惊醒,口臭口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