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组成: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与半夏泻心汤区别:半夏泻心汤干姜3两,生姜泻心汤干姜1两,增加生姜4两,余同。
生姜泻心汤关键病机:平素脾胃亏虚,汗后表证已解,但发汗更伤脾胃阳气,运化失司。脾虚则水停,运化失司,积食化热,水、热、积食互结于心下,出现心下痞满。
本证紧扣:虚(脾阳虚),水(水停心下),热(积食化热,干噫食臭)。其中水气重是本证的关键。因此,重用生姜降逆止呕,利水消痞。
生姜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最大的区别在于,生姜泻心汤利水作用强,水停中焦导致积食化热,非重用生姜不能治。因此,干噫食臭只能用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则不行。此外,纳差,不欲饮食,不知道饥饿感也是生姜泻心汤的辨证要点。
干噫食臭、纳差、无饥饿感是本方运用要点。其他同半夏泻心汤。因此,两个方都可以用于痞满,但有细微区别。
生姜泻心汤服用易出现“瞑眩”反应。生姜泻心汤本来治疗呕吐下利的,但是有时候服用后反而吐泻更厉害。胡希恕老先生说,生姜半夏、干姜下气去水,一时没法净走大便,反而出现呕吐腹泻,这是“瞑眩”发生的原因。一旦出现“瞑眩”状态,不用担心,继续观察,过一段时间,病自然就好了。正如《尚书・说命》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那么生姜泻心汤证是解表过程中诱发的吗?显然不是,平素患者脾胃就弱,跟解表没有必然关系。
附病案一则:
单某,男,34岁,2023年10月21日就诊。
主诉:纳差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一月纳差,不欲饮食,胃脘胀满,无饥饿感,曾服用艾司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西药效果不佳。遂来诊。现症见:神疲乏力,纳差,无饥饿感,进食后恶性欲吐,时干呕,口苦,大便溏,肠鸣,时胸闷气短,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腻微黄,脉沉。
诊断:纳呆(水停中焦化热)
治则:降气利水消痞
处方:生姜泻心汤加味。
药物:生姜45g,干姜15g,黄芩10,黄连3g,法半夏18g,人参15g,大枣15g,炙甘草15g,麦芽30g,砂仁15g(后下),豆蔻15g,黑顺片30g(先煎)。7剂,日1剂,水煎服。
2023年10月29日复诊。诉胃脘胀满明显减轻,有饥饿感,能进食,无恶性呕吐。继服半月余,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平素脾胃亏虚,水液代谢失衡,停于胃脘,阻碍运化,积食成热,胃气壅滞上逆,进而出现上述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