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同,区别在于甘草泻心汤甘草4两,半夏泻心汤则为3两。
《伤寒论》载甘草泻心汤用于痞满治疗,《金匮要略》用于狐惑病口疮治疗。《伤寒论》方中为炙甘草,《金匮要略》甘草为生甘草。炙甘草重在益气,生甘草重在清热解毒。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可见,伤寒或中风(表证),当以汗法解表,但误用下法,导致中气受损,外邪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形成痞证。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下利;胃虚气逆则干呕、心烦不安。若再次误下,脾胃更虚,痞硬加重。
与半夏泻心汤区别:甘草泻心汤,脾胃虚甚,下利多见,多伴乏力怕冷等虚寒证;半夏泻心汤,多呕、嗳气,下利少,口苦口臭等热证稍明显,其他大同小异。
甘草泻心汤的典型主症:
1、心下痞满而硬(胃脘胀闷,按之不痛或微痛)。
2、下利(腹泻)频繁,水谷不化(完谷不化或大便溏稀)。
3、腹中雷鸣(肠鸣音亢进)、干呕、纳差。
4、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虚热扰心)。
5、舌淡红或边有齿痕,苔黄白相间或薄腻;脉濡数或细弱。
甘草泻心汤运用需紧扣:虚(脾胃)、寒(中焦)、热(上扰)、痞(气滞)四大要素。注意与纯寒、纯热证鉴别,避免误用。
附病案一则
患者张某,女,45岁,2025年1月6日就诊。
主诉:口臭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前出现口臭,口干,稍口苦,时有胃脘胀满、腹泻,腹部怕冷,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抗菌治疗2周,口臭无改善,遂来诊。现症见:口臭,晨起口苦,口干不欲饮水,时有胃脘胀满疼痛,大便烂,2-3次/天,进食寒凉食物后腹泻,腹部畏寒,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微黄,脉沉细。
诊断:口臭(中焦寒热错杂)
治则: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甘草30g,黄连6g,黄芩15g,人参15g,大枣15g,法半夏15g,干姜15g,豆蔻30g,麦芽30g,砂仁15g(后下),黑顺片30g(先煎),小茴香10g。7剂,日1剂,水煎服。
2025年1月14日复诊。诉服药后口臭口干减轻,口苦消失,偶有胃脘胀满,大便较前成形。上方黄芩减为10g,黄连减为3g,余药不变,继服1周。
2025年1月21日复诊。诉轻微口臭,无口苦口干,大便成形,无胃脘不适。原方继服,后随访,患者腹胀口臭等症已不明显。
按:患者口臭实则为脾虚寒,运化无力,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湿热为标,脾虚为本。腹泻、腹部畏寒等均为脾虚的真面目。治疗当以温中健脾,清热利湿为法,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