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痞,就是胃脘,也就是心下这个位置出现堵塞饱胀感,可表现为进食后加重,不欲饮食,反酸嗳气,打嗝,腹胀肠鸣等。西医疾病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等均可以出现痞满症状。
痞满,按照寒热虚实的轻重,大体分为: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外寒里热痞(附子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之寒多热少痞(甘草泻心汤证),寒热错杂之寒多热少兼水气痞(生姜泻心汤证),虚寒痞(附子理中汤证),水气痞(茯苓饮或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
下面讲讲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煎煮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备注:半夏为生半夏,半升约50克,汉代1两约现今15克,大枣一枚约2-3克。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据条文可知,泻下伤胃,则胃虚。虚处就是留邪处,水饮停滞,郁久化热,出现所谓寒热错杂证。
通过药物组成以及各药物分量的轻重,半夏泻心汤所治痞满为寒热错杂痞。半夏泻心汤运用,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
二为实:水饮停滞,以致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
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加减法:积食、消化不良者,可合用鸡内金、佛手、神曲,调和脾胃,消滞化机;反酸嗳气明显,可加海螵蛸抑酸;胃痛明显,可加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若平素畏寒,阳气亏虚,合用附子温阳。
本人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法半夏15g,干姜15g,人参15g,大枣15g,炙甘草15g,黄芩15g,黄连6g,延胡索15g,佛手10g,鸡内金30g,神曲20g,海螵蛸30g。但凡见到胃脘胀痛,嗳气反酸,表现为寒热错杂之痞满,本人用上述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治疗,有效者十之八九。
痞满可伴随其他不适,如口腔溃疡,腹泻,口臭,失眠,痤疮,甲亢等等。紧扣调和脾胃原则,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上述疾病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附病案2则
病案1 患者黄某,女35岁,2024年6月9日就诊。
主诉:失眠一月。
现病史:患者一月前出现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服用谷维素、艾司唑仑效果不佳,遂就诊。现症见:入睡难,多梦,口苦口干,胃脘胀满,时嗳气,胸闷,叹气,大便烂,口臭。舌淡,苔黄,脉细。
辩证:失眠(脾虚夹热)
治则:调和脾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法半夏15g,干姜15g,人参15g,大枣15g,炙甘草15g,黄芩15g,黄连6g,延胡索15g,佛手10g,鸡内金30g,神曲20g,海螵蛸30g,豆蔻15g,麦芽30g。7剂,每日一剂。
2024年6月17日复诊。患者诉胃脘胀满明显减轻,睡眠改善,口苦口干等减轻,继续服用7剂,睡眠较好。
按: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卧不安”,患者失眠,在于脾胃不和,脾虚生湿热,湿热上扰心神,故失眠。治病求本,以调和脾胃为法。
病案2.附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