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告诉我们,中特点是半身不遂,“脉微”为血虚,“数”为热。仲景认为,血虚,风邪乘虚而入,发为中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这段话意思是,脉络空虚,风寒邪气乘虚而入。邪气在表,皮肤麻木;邪气入经络,则肢体一侧偏重;邪气入脏腑,则神志不清,言语难。总而言之,中风就是脉络空虚,风寒邪气入里所致。这是典型的中风之风从外来病机论。
胡希恕老先生认为上述观点不对。他认为中风就是血管瘀血为主,治疗要么活血,要么泻火,祛风则不可行。
《中医内科学》告诉我们,中风是风、火、痰、瘀、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其中,风为肝风内动,风从内生,而非外来,应该镇肝熄风,而非散寒祛风。
一个事实是,尽管唐以后认为中风为类中风,病机理论说的很有道理,但治疗效果却差。
《金匮要略》附方小续命汤,出自《古今验录》。书云: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大意是,半身不遂之中风可予小续命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记载有续命煮散,说该方“治风无轻重,皆主之方”。孙思邈备注说“大良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曳,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表明,孙思邈中风后服用该方痊愈。
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记载有大续命汤,大小续命汤、续命煮散组成相似,均用于治疗中风。
那么,用续命汤、续命煮散对中风真的有效吗?中风真的就是脉络空虚,风从外来吗?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意思是,人体的气血,喜温而怕寒冷,温则气血通畅,寒则气血不通畅,甚至凝结瘀滞。对于脑梗死而言,寒凝经脉确定无疑。
李可老中医认为,脑出血,实则为阴寒内盛,窃居脑窍阳位。不管脑梗死、脑出血,血虚寒凝是根本原因。治疗上,均需温阳填脑窍,温经散寒驱邪,兼以降浊化痰通络。
破格救心汤打底温阳填窍,续命汤祛风散寒,加生半夏、石菖蒲、地龙、水蛭、蜈蚣、丹参、大黄、肉桂等降浊化痰通络。
事实上,孙思邈用续命煮散治疗了自己的中风,李可老中医用大续命汤也治好了自己的中风。汉唐古中医对中风风从外来的认识并非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