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上述条文,说的是表证兼水饮的治疗,原则是解表的同时必须利水,单纯的解表效果不佳,且易激动水饮流串,变证百出。
临床上很多外感咳嗽患者,常并发水气内停,如气短胸闷,气上冲,平躺咳嗽加重,痰稀夹泡沫等,如果仅仅祛风散寒使用荆防败毒散等效果往往不佳,改用小青龙、苓桂剂效果大多不错。
《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
该条文,说的是表证兼里虚证的治疗,原则就是先救里,后解表。比如,一个甲流患者,身疼痛,恶寒,发热,流涕,变证明显,然而动则汗出,乏力,肢冷,脉细,一派里虚寒证,尽管有表证,也需要用四逆汤、破格救心汤先救里,然后以四逆人参汤加桂枝、苏叶等解表温里。万不可单纯使用解表药、发汗药。
《伤寒论》47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伤寒论》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上述条文,说的是表证兼里证的治疗,原则就是先解表,后攻下。临床上经常见患者感冒发热、大便不通,此时不能予“釜底抽薪”攻下泻热,以免邪热内陷。
《伤寒论》105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该条文,说的是表证兼有膀胱蓄血证的治疗,原则就是先解表,后攻下。
人体的病理产物有三:水饮、瘀血、积食。表证时均可伴发,根据不同病理产物,治疗先后顺序有异。尤其对于表证兼有里虚时,不正确的治疗往往加重病情。
附一则病案
李某,男28岁,2024年6月7日就诊。
主诉:发热一天。
现病史:患者一天前受凉后出现全身酸痛,畏寒发热,咽痛,咯黄痰,乏力,鼻塞流涕,测体温39.5℃,自行服用布洛芬后有汗出,热势稍退后再发高热,身冷,周身酸,咽痛,咳嗽,咯黄痰,乏力,动则汗出,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数。
辨证:少阳病,虚阳外浮。
治则治法:回阳救逆。
处方:破格救心汤汤。黑顺片30g先煎,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红参15g,人参15g,炙甘草30g,茯苓30g,白术30g,山萸肉30g,桔梗15g。2剂,每日1剂。
2024年6月9日复诊。患者服药后当晚退热,汗出减少,现畏寒身痛轻微,无咽痛,仍咯黄痰,时有咳嗽。原方加桂枝30g,苏叶10g,五味子15g,继服3剂。
2024年6月12日复诊。患者稍乏力,咯少许白痰,轻微咳嗽,余无明显不适。后续予四逆人参汤加桂枝等治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