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姜和炮姜是中医常用的两种姜类药材,虽然均以姜为原料,但炮制方法和功效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1. 来源与炮制方法
干姜:
原料:选用老姜(母姜),质地较老。
炮制:鲜姜洗净后切片,直接晒干或低温烘干,保留原始性味。
特点:表面灰黄色,质地坚实,味辛辣。
炮姜:
原料:以干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
炮制:将干姜用砂烫、煨制或炒炭法炮制,至表面焦黑、内部棕黄。
特点:辛味减弱,性转温涩,略带焦苦味。
2. 药性与归经
干姜:
性味:大辛大热,纯阳之品。
归经:主入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化饮。
适用:寒邪直中脏腑(如胃寒腹痛)、亡阳证(四肢厥冷)、寒饮咳喘。
炮姜:
性味:辛热减弱,性温涩。
归经:偏入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泻。
适用:虚寒性出血(崩漏、便血)、脾胃虚寒泄泻、产后虚寒腹痛。
3. 功效侧重
干姜:
散寒力强:用于急性寒证,如寒邪内盛导致的呕吐、冷痛。
通脉回阳:常与附子配伍(如四逆汤)救治阳气衰微。
温肺化饮:配伍细辛、五味子治寒饮咳喘(如小青龙汤)。
炮姜:
止血不留瘀:适于虚寒出血,如黄土汤治便血、固冲汤治崩漏。
温中涩肠:用于慢性虚寒泄泻,如慢性肠炎、久痢。
缓和药性:减轻干姜燥烈之性,适合体虚者长期调理
4. 使用注意
干姜: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炮姜:出血证需辨明寒热,热证出血(如鲜红便血、崩漏色鲜)禁用。
总结
干姜:辛热峻烈,主攻散寒通阳,用于急症、实证。
炮姜:温涩收敛,长于止血止泻,用于虚证、慢性病。
一个问题,炙甘草,干姜,辛甘化阳;炙甘草,炮姜,化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