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之病由来已久,现代医学认为尿酸过高导致沉淀物,堆积关节,产生剧痛,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治疗予止痛药或激素,平素用非布司他等药物,及多饮水,以减少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至今无根治之法。
古中医没有痛风病名,归于痹症范畴,《内经》云:风寒湿邪合而为痹。可见痹证都是寒,局部红肿热痛乃寒凝而化热,实为标。经方扶阳法认为风、寒、瘀、浊是痛风的主要病机,祛风、散寒、化瘀、除湿是治疗大法。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病治》云:“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得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风邪与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的关节疼痛症状,与痛风发作证候颇为相似。甘草附子汤是最简单的痛风治疗方剂,临床上化裁加减确有疗效。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病治》通篇都在论治风湿疼痛的治疗,如候氏黑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尤其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魍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是一首扩大版的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炮附子二两、白术五两、桂枝四两。再加上麻黄二两,防风四两,芍药三两,知母五两,生姜五两共九味。大量研究证实,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治疗痛风疗效肯定,很多情况下基于扶阳法思想使用经方治疗痛风患者部分可以不必终身服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用量宜大。本人曾用原方治疗一痛风反复发作患者,麻黄用原方每天2两即30克,患者症状缓解极快,且无汗出虚脱等不良反应。对于急性期重症患者,宜使用炮附子而非黑顺片、淡附片,后两者温阳散寒力度弱。此外,可以炮附子、制川乌同时合用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力。合用时注意制川乌的正确煎煮法,以免中毒。临床上,常可合用威灵仙、炮姜加强祛湿化痰通络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痛风需要大量喝水吗?按照西医理论,确实需要。然而,痛风本质是寒湿化热,大量饮水,往往导致阳气更伤,寒湿更盛,因此,大量饮水并不可行。《内经》告诫我们,“阳化气,阴成形”,阳气若天之太阳,阳光普照,尿酸结晶犹如寒凝冰块,遇热即消,痛风自然消失。这也是中医治本之法。
尿酸结晶及高血糖、高血脂等本质上都是阳气不足,阳不化气,阴寒凝滞的结果,因此,对于此类代谢性疾病,扶阳法均能取得良效。痛风,看似热,实则寒,切莫见热清火,慎用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