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ACP临床实践指南:成人慢性失眠怎样管理?

徐文军医生 发布于2024-06-29 10:02 阅读量326

本文由徐文军原创

世界成人失眠率为29%,而中国成人失眠率为38.2%。


据《京东2021-2022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线上助眠类产品成交金额同比增长53%;分区床垫、智能床垫的搜索量惊人地提升了643%、426%。消费者为了能睡个好觉,平均支付意愿金额为1399.6元。


然而,「助眠」对于真正的失眠人群来说,只能起到短暂的调节作用,想要靠外部环境改变一劳永逸,得到自然的睡眠,几乎是天方夜谭。

对于失眠,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更需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失眠如此常见,主要原因有三个:


现代人昼夜节律普遍失衡

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失眠越来越常见

早期睡眠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逐渐演变成慢性失眠


当慢性失眠出现,就意味着个人生活处于失控的边缘,社会功能极可能被严重影响,需要周期性的综合改善方案。



美国医师学会(ACP)于2016年发布了《成人慢性失眠障碍管理指南》,全文5月3日在线发表于《内科学年鉴》(AnnIntern Med)杂志。


该指南对成年人慢性失眠的改善,提出了两个建议,本文对其内容及证据支持进行解读,并依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为失眠人群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ACP建议所有成年患者接受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


在过去的临床经验中,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因为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周期长;

见效慢;

对患者的自主能力有一定要求。


但对于长期慢性失眠人群而言,对实效性的要求已经被失眠改善的迫切性淡化,再加上长期失眠的人通常已经对安眠药产生一定的「抵抗」,所以选择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对他们来说有明显的效果和重要的意义。


CBT-I包含认知改善,行为干预(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和睡眠教育(睡眠卫生、睡眠习惯调整)等多种疗法,均要求患者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把握自己的生活和睡眠能力。


CBT-I的方式有多种:


个人治疗

团体治疗

电话或网络方式(线上)

自助书/自我改善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面对面的CBT-I,但同时数据表明其他方式也有一定效果。


也会有患者担心「非传统」的治疗模式,是否会有一些副作用或危害。根据指南描述,当前证据不足证明CBT-I有明显危害性。


ACP建议临床医生使用与患者共同决策的方法,包括讨论短期使用药物的益处、危害和费用等问题。


任何疾病的改善,如果仅依靠单一维度的努力,都会影响预后。


仅依靠医生:患者依从性差,难以真正接受正确的诊疗方案

仅依靠药物:缺少心理支持,治疗进程难以持续

仅依靠患者:缺少家人和环境资源支持,治疗方案受阻


所以在长期的失眠问题改善中:


关于药物治疗的选择、心理治疗的形式、以及决定只是单纯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还是联合药物治疗,都需要患者对此有清晰的认知与明确的决定。


看似是参与方案决策,本质是对自身健康改善的意愿强烈程度进行评估。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来看,往往愿意参与决策的患者,治疗进程和效果改善也更有优势。


在治疗方案的共同决策中,患者要清晰知道的几个重点:


一、明确药物的意义


药物一定不要排除在治疗体系之外,其益处同样很明显,包括改善睡眠效果,入睡时间和总睡眠时间,某些情况下,对于改善一般人群和老年人的睡眠有积极价值。


该指南对部分失眠药物进行了效果分析(依据可参考的证据支持程度)


在该指南中,无论在普通人群和老年人中,褪黑素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均未被明确解析,关于这两类药物的使用,安忻睡眠门诊曾在往期内容中提及。



当然,药物治疗并非失眠改善的核心,其作用是帮助被失眠问题困扰已久的人,阶段性地满足睡眠需求。


千万不能长期、过度依赖安眠药,否则结局南辕北辙。一旦停药,失眠问题更加剧烈地反弹。


FDA建议对在治疗7-10天内未缓解的失眠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


二、心理治疗的意义


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中,心理和情绪问题改善是其强调的重点。


多数从失眠中走出,并且拥有积极生活能力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失眠背后的情绪问题得到改善

对失眠不再恐惧

对自身的「不满」逐渐消散

社交关系、与家人的关系逐渐缓和


这些既是治疗失眠要追求的结果,也是失眠改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与医生共同决策治疗方案时,心理治疗需要着重关注。


三、其他治疗方案


该指南中明确提到了针灸和中草药疗法,可以作为补充疗法用于失眠问题的改善。而此类传统医学疗法,基于我国失眠人群的文化背景,更有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同样具有尝试的价值。


生物反馈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等,同样可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进行个体化的使用。


拥有良好的睡眠,本该是我们对健康最基础、最根本的需求,在如今大部分人主动或被动选择的生活状态下,竟成了一种奢望。


对于失眠的认知和诊疗,由外向内的探索仍是必经之路。期待有更多人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正视失眠作为一种身心疾病的事实,找到改善和治疗失眠的根本。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