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为什么需要抽血检查呢?

王再兴医生 发布于2024-11-11 07:45 阅读量12885

本文由王再兴原创

前言:

鼻出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可以由局部的因素,如鼻腔干燥、局部血管脆弱、外伤等引起,也可以由全身的因素,如高血压、血液疾病等引起。对于反复性或难以控制的鼻出血,仅仅完成止血并不足够,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进一步行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了解出血的根本原因,并确保鼻出血的治疗更为有效。那么,为什么这些检查如此重要呢?

一、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在一张血常规的验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大类细胞的计数与比例。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状态,比如是否存在感染、贫血或出血倾向等问题。


1. 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或HGB)

• 功能: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运输,而血红蛋白是其主要成分,血红蛋白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的反映贫血程度。

• 正常范围:血红蛋白计数男性一般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 g/L。

•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提示贫血,高于正常值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与血液浓缩相关。

2. 白细胞(WBC)

• 功能: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卫士”,帮助抵抗细菌、病毒等感染,反映人体的免疫力。

• 正常范围:通常为4.0~10.0×10^9/L。

• 临床意义:白细胞升高通常提示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外伤等,降低则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某些药物影响相关。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还需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则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3. 血小板(PLT)

• 功能:完成止血和参与凝血的过程。

• 正常范围:通常为100-300×10^9/L。

•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增多则可能与血栓形成倾向相关。

2、 凝血功能检查的必要性

凝血功能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机制,它就像一道“防护网”,在身体受伤或出血时迅速启动,帮助血液凝固并止血,防止过多失血。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身体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并用作药物安全性评估,以便更好地处理出血或预防血栓。常见的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等。


1. 凝血酶原时间(PT)

• 含义:PT是测量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动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 正常范围:通常为10-14秒(具体根据实验室参考值而异)。

• 临床意义:P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障碍、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或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PT缩短可见于先天凝血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简单来说就是PT时间越长,血液越不易凝固。

2.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含义:INR是对PT的标准化结果,用于监测和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 正常范围:通常为0.8-1.2(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调整目标值)。

• 临床意义:INR值过高提示出血风险增加,值过低则可能增加血栓风险。特别对于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这一指标尤为重要。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含义: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反映多种凝血因子的协同作用。

• 正常范围:一般为25-35秒左右。

• 临床意义: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服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或肝脏疾病等情况。缩短通常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有关。

4. 纤维蛋白原(FIB)

• 含义: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的基础材料,它在凝血过程中转变为纤维蛋白,起到“网住”细胞的作用。

• 正常范围:通常为2-4 g/L。

• 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过低可能提示肝脏功能障碍、急性出血或消耗性疾病(如DIC);过高可能与炎症、心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有关。

5. D-二聚体(D-Dimer)

• 含义:D-二聚体是血栓溶解过程中的一种产物,通常用于判断体内是否存在异常血栓。

• 正常范围:一般小于0.5 mg/L(具体视实验室标准而定)。

• 异常意义:D-二聚体升高可能提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情况,但也可能在手术后、妊娠期等特殊状态下升高。 


小结

鼻出血可能看似简单,但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病因。通过血常规与凝血功能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恢复。这些检查是为鼻出血的科学治疗提供保障的重要步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