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古代文献

王燚乾医生 发布于2019-09-11 09:33 阅读量9337

本文由王燚乾原创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指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里,很具体地描述为 “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便得快”,其中睡得快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失眠则是我们大部分疾病的根源,治病当调神为先。

失眠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为 “不寐”、“不得卧”、“不得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偶尔因情绪兴奋而出现不能入寐称为失眠。失眠的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 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失眠的程度有轻重不同,轻者尚能入睡,有的初起入睡较困难,至夜半才能睡着,或睡后易醒或早醒。重者可以整夜不能睡,甚者数日不能入寐。

《黄帝内经》对失眠的病机认为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如 《灵枢· 大惑论》说: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并有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胃不和则卧不安” 等论述。

《难经·第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了不寐这一病名,并就老人不寐的病机作了恰当地论述。书中载曰: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从气血虚衰不能养神进行论述。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采用滋养肝血的方法治疗失眠。明代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不寐之故,大约有五: 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 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 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 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 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虽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总以虚实为纲进行论治。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即养身亦以调神为先。

《素问·保命全形论》有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王燚乾医师用针灸治疗,选用百会,四神聪,安眠穴,印堂穴,膻中穴,太冲,三阴交,复溜,太溪穴,等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本文由王燚乾编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