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为光喝水不行,
因为牙好,
因为西北风不是天天刮,
……
我的答案是“因为饿呀!”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都饿得慌!
人为什么会饿呢?
废话!因为没吃饭呀!
……
因为我们“感觉饿”了。
人为什么会“感觉饿”?
??????
控制饥饿感觉的“司令部”是“下丘脑”,下丘脑内有调节食欲的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司令部监控的主要指标是“血糖”,当能量消耗、血糖下降达一定限度时就会抑制饱食中枢,而兴奋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报送 “中央—大脑”,同时通过“专线电话—迷走神经”给“胃”发布命令,增强胃部收缩,让我们“饥肠辘辘”,“赶快吃饭吧”!
进食时食物对消化道的直接物理刺激特别是胃和十二指肠膨胀机械扩张的信号会抑制摄食中枢、兴奋饱食中枢;人在吸收消化时血糖含量增加达到一定浓度则兴奋饱食中枢,而抑制摄食中枢产生饱感“我吃饱了”!继续进食,胃和十二指肠高度膨胀的信号会持续增强“不能再吃了!我撑死了!”。
除血糖水平外,司令部监测的指标还有血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浓度。
大家平时可能还会留意到一个现象“饿过头了就不饿了”,这是因为饥饿时如果没有及时进食,机体就会通过分解储存的糖原补充血糖,糖原分解完了后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量。另外,这时候迷走神经处于麻痹和休眠状态,不再发布胃肠肌肉加强蠕动的指令。
大多数情况下,下丘脑这个司令部独立完成食欲的调控,只要向“中央—大脑”报备就可以了;有时中央也会接受其他部委的意见,或中央本身的决定而发布食欲指令:
嗅觉:好香啊!我要吃!
味觉:好美味呀!我要多吃点!
视觉:看起来就好吃!看起来好恶心呀!
嗅觉和味觉:长沙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气都气饱了,不吃了”“今天气死我了,要吃顿大餐补偿一下”
“家里就这么点吃的了,留给孩子吧”!
……
总之,人类进食是食欲驱使下的行为,是高级活动现象之一。食欲的调控涉及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等多系统,味觉、嗅觉、视觉及心理方面等多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控制组成食欲调节网络。外周因素的刺激经相应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通路传入下丘脑,再由中枢作出反应来调节摄食,其中任何一点的失衡,都会影响到摄食行为导致厌食或食欲亢进。
“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家长看到孩子“能吃能喝”都挺高兴,看到孩子“啥都不吃”就愁眉苦脸了。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厌食,对于需要减肥的孩子和成人,“反过来看,对着干”就可以了。
啥叫厌食?
厌食主要表现为对食物没什么兴趣和欲望,不愿意进食,或“浅尝辄止”,尝几口就不愿意再吃了,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大多“靠目测,凭感觉”,几个带孩子的奶奶、姥姥、妈妈或保姆到楼下小区、儿童游乐场溜几圈就能估摸得差不离。相对“专业”的判断方法有:
1 跟同龄比,摄入量不足同龄孩子标准量的70%~75%,这个比较复杂和难记,简而言之3岁以下的孩子每天面食、米饭、面包等谷物类不足50g, 3岁以上的不足75g,肉蛋奶的摄入量也不足。
2 跟自己比,食欲明显减退,进食量比过去少三分之一以上,不思饮食甚至拒食。
3 生长发育:除外遗传因素,孩子的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平均水平,或自觉厌食期间身高、体重未见明显增长。
有一种吃得少叫“奶奶觉得你吃得少”、“妈妈觉得你吃得少”!如果孩子生长发育没有明显低下,食量稍微少点,就不要太焦虑,因为这不是“真厌食”。
还有一种不吃叫“不是不想吃是不敢吃”,如口腔溃疡、牙痛等情况,这叫“畏食”。
还有一种吃得少叫“本该吃的少” :宝宝一般在4~6个月大时会出现胃口不佳,喝奶量减少这种现象,但其精神反应好,生长发育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厌奶期”。
厌食的危害
长期厌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出现贫血、生长发育障碍,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会引起休克、晕厥或抽搐;长期厌食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出现各种感染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会引起厌食,厌食反过来也会削弱消化功能,导致腹胀、腹痛、腹泻,形成恶性循环。
“连饭都不想吃了,还想干啥?” 真想不通!“为什么连饭都不想吃了呢?”
儿童厌食的原因
1 疾病因素
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时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胃肠道平滑肌活动减少、功能紊乱,胃排空延迟,引起儿童食欲不振。
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等内分泌疾病时代谢水平低下,摄食中枢缺少低血糖的刺激,引起食欲不振。
脑炎、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直接损伤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引起厌食。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消化道长期缺血缺氧而影响其发育和功能;肾脏疾病因胃肠道水肿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肿瘤、结核等消耗性疾病也是会影响食欲;……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感冒发烧时都觉得胃胀胀的,不想吃东西,这就是发热会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减低,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厌食。
2 食物过敏
部分儿童对某些食物过敏,进食后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出现厌食;“爱屋及乌”对形状、颜色、味道等类似食物也可能拒绝。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不是一回事,本人会抽时间单独讨论两者的区别)也会引起类似表现,引起厌食。
3 药物影响
红霉素、阿奇霉素、肿瘤化疗药物等药物胃肠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厌食,还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腹泻、厌食。
4 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微量元素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锌主要参与多种核酸、酶和蛋白质的合成,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并可影响人体的饮食行为。缺锌时酶的活性下降,可引起口腔黏膜增长及角化不全,半衰期缩短,易于脱落,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能掩盖和阻塞舌乳头中的味蕾小孔,导致味蕾功能降低,引起厌食。
硒可抑制人体氧自由基产生,防止过氧化物损伤保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调节免疫;硒缺乏可引起味觉异常导致厌食。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铁缺乏除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外,还导致含铁的细胞素酶和其他富铁酶的活性下降,出现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及小肠黏膜功能紊乱,引起食欲不振。
铜参与30多种重要酶的构成,缺铜患儿表现厌食、腹泻、表情淡漠、 运动迟钝、视觉障碍、智力低下等 。而铜供量过大,则会蓄积,主要蓄积在肝脏内,造成肝损害,也会出现厌食。
铅具有神经毒性,高血铅使胃肠道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下降。
人体微量元素之间由于存在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低硒、低锌可能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平衡,如锌的缺乏会导致铅的吸收增多和排泄减少。
维生素A主要通过影响舌乳头味蕾的敏感度和唾液腺的形态及分泌调节食欲。
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是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相关酶的重要组份,B族维生素的缺乏也可导致食欲不振、食纳减少。
人体内不能储存游离氨基酸,虽然蛋白质分解能提供部分游离氨基酸,但这是以消耗机体的沉积蛋白为代价,故日粮中要保证足够的必需氨基酸水平,特别是赖氨酸以满足动物正常生长和生产的需要, 否则会因氨基酸缺乏导致动物出现采食量下 降,生长受阻。
5 气候因素
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胃酸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出现厌食,夏季常见。
6 辅食添加不当
婴幼儿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在逐渐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的分泌不同,能接受辅食的成分和质地不同,如果辅食的成分和质地不合适,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厌食;同时婴儿对于辅食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4-6月龄时,食物质地敏感期在6-7月龄时,如果不在相应的时期给予各种味道和质地的食物会造成1岁后拒食新的口味和不同质地的食物,造成偏食和食谱单调。断奶年龄过大、加辅食太晚,品种和方式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厌食。
7 饮食习惯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
过多零食或饮料特别是含糖饮料的摄入,摄食中枢始终感受不到“低血糖”,不会发布进食指令。
饮食结构中蛋白质和/或脂肪含量过高,影响胃内容物的排空,胃一直处于膨胀状态,不会发布进食指令。
吃饭不定时,特别是长时间饥饿状态胃内空虚,胃酸没有食物稀释和中和会损伤胃粘模,引起厌食。
摄入过多冷饮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
8 精神刺激
受到惊吓后
离开亲人或熟悉的环境后如新入园
家庭不幸,父母离异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太严,要求太高,限制其玩耍和自由
家长强迫“不把饭吃完就不带你出去玩”或讨好“宝宝,把饭吃完妈妈就给你买玩具”孩子进食
个别还有神经性厌食。
9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大脑和下丘脑的摄食中枢都处于抑制状态,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受抑制,引起厌食。
找到了“不想吃”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寻找“我要吃”的方法。
1 治疗原发病
把引起的厌食的原发病治愈了,厌食也会跟着好转;不过,疾病初愈阶段,但脏器功能尚未健全, 需配合合理的饮食调养,以期早日康复,避免疾病的复发。
2 过敏原回避
对于食物过敏引起的厌食就是“惹不起,躲得起”,不吃了就可以了。如虾过敏就不吃虾了;牛奶过敏就不喝牛奶了,或喝水解蛋白奶粉。
3 药物引起的就停用、改用药物,或选择相应的拮抗剂。
4 纠正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的缺乏。
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补充,大多是锌、B族维生素和赖氨酸。
5 就餐环境
孩子要有适合自己的餐具、桌椅,让孩子自己吃饭。
进食时不要看电视,放下手机,远离游戏,排除各种干扰,引导其集中思想,专心吃饭,否则常因精彩电视节目等诱惑转移了吃饭的兴趣,导致消化液的分泌失常,尤其影响头期消化液的分泌产生。
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更不能让孩子到处跑,追在后面喂食。
不要在吃饭时训斥孩子,不要谈论一些不愉快的事,使小儿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使饱食中枢兴奋性增高,引起胃肠消化液减少,胃肌力低下,而发生厌食。
6 饮食结构
不要过食高热量(高糖、高脂)如油炸、红烧肉等食物、高蛋白的饮食。
不要额外补充“营养品”。
不要过食生冷、难消化的饮食。
进食无规律、饥饱无度。
少零食。
注意食物的荤瘦、粗细、干稀搭配,注意花样翻新,做到“色香味俱全”。
7 运动治疗
适当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增进食欲。饭前和饭后1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运动时胃肠道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影响消化功能。
8 药物治疗
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多酶片等。
胃动力药:吗丁啉等可以促进胃蠕动,加速胃排空,防止食物在胃内的滞留和向食管的反流,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较好的效果。
益生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能产生乳酸和乙酸,改善肠内环境,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从而使患儿出现饥饿感、食欲增加;同时改善大便性状,减少便秘的发生;由于肠道pH降低,使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利于铁、钙和维生素的吸收,从而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
激素治疗:对于严重的顽固性厌食可以用泼尼松和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9 心理治疗:神经性厌食需要配合心理治疗。
10 中医药疗法: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施以健脾中药汤剂,推拿,针灸等。
11 饥饿疗法和“撑胃疗法”
“不吃就算了!歇几顿不给你吃看你饿不饿?”这种饥饿疗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歇几顿不吃血糖就会下降,摄食中枢就会通知大脑“我饿了”“我要吃”,这主要针对零食吃得比较多的孩子,只能停零食或短期正餐。
另外一个观念是认为:“胃越撑越大和越饿越小”,可以先想办法让孩子多吃,把他/她的胃撑大了,以后就省事了。其实,胃像个气球一样,是有弹性的,进食时“气球”变大,饥饿时“气球”收缩,胃的大小除随孩子的生长发育而增大外,不会出现“胃越撑越大和越饿越小”这种现象,所谓的“大胃王” 是其胃壁的肌肉比较发达,弹性好,“气球”能比别人吹得更大一点而不至于“吹破”,胃蠕动较快,排空也快。
“胃不会越撑越大和越饿越小” ,但食欲会,有人做过试验,发现:厌食大鼠的摄食中枢血糖敏感神经元数量减少,而饱食中枢中的数量增加,因饱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抑制摄食,大鼠难以产生饥饿感,而致摄食减少。
食欲调节的网络很复杂,厌食的原因很多,最多见的还是喂养不当,宝妈们可“对号入座” “自查自纠(喂养不当)” ;疾病引起的厌食比例不高,“查病治病”这些事可以交给医生。
马祖祥,医学博士,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主攻方向:肾脏、免疫和过敏。
擅长血尿、蛋白尿、遗尿、肾炎、肾病、泌尿系感染等肾脏病;以及儿童高尿酸、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长期管理。
擅长反复发烧、感冒、咳嗽、腹泻等抵抗力低下或免疫缺陷病;擅长小儿抵抗力和营养不良的调理。
擅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肠胃病,牛奶过敏,川崎病等过敏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小儿内科其它疾病也有一定的经验。
本人没有秘方,没有绝招,但会尽自己所能,让每位妈爸放心!
本人目前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部上班,不出门诊;在儿童医院对面江苏大厦35楼福棠儿科诊所出业余门诊,预约挂号或咨询请上《健康160》搜索马祖祥或拨打电话8253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