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睾又叫睾丸下降不全,是男孩子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由于涉及到性、生殖器和生育功能,因而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家长往往忧心忡忡,理所当然希望得到良好的治疗,并且总希望用药物治疗而不开刀。那么到底能不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呢?----不能简单的回答“能”或者“不能”,而要因病情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隐睾的常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而药物(激素)治疗不是通常的首选方案,而只是针对特殊的病例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药物(激素)治疗不能代替手术。家长怕手术怕麻醉意外,而完全寄希望于用药物(激素)治疗,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下面讲一讲激素治疗隐睾的机理:
药物(激素)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疗隐睾,这与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隐睾的发生机制有关系。
首先讲一讲人体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个轴好比一个三级指挥系统。第一级指挥部就是下丘脑,它分泌出一种物质(第1命令)叫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另一个名字叫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第1命令刺激第二级指挥部也就是垂体前叶产生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第2命令)。由第2命令刺激第三级指挥部也就是睾丸的间质细胞,由它产生睾酮(第3命令),第3命令的作用是使睾丸中的生殖母细胞转变成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将来产生精子的来源,这就奠定了将来生育能力的基础。
再来说一说隐睾的发生机制。在母亲怀孕7个月时,胎儿的睾丸从上向下逐步下行,最后到达目的地阴囊。如果下行的过程发生停顿就形成了隐睾。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停顿有多种学说。 研究发现可能与解剖异常、睾丸附睾本身发育异常、内分泌异常、环境因素干扰等等有关。其中胎儿期的睾酮(第3命令)分泌异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就是在出生后3个月的小青春期睾酮分泌异常有关。换句话说就是第三级指挥部出了问题。
药物(激素)治疗隐睾正是基于这个指挥系统的原理。用药物(激素)治疗隐睾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几十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结果表明,药物(激素)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主要适合一部分病人在手术前或者是手术后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因为药物(激素)治疗并不能够使所有的隐睾降入阴囊内。常用的药物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它的主要成分类似于黄体生成激素(LH),使用它就相当于加强了第2命令,激活第3级指挥部发号施令起作用。其作用是促进生精细胞的发育,并且使精索变得松弛,睾丸活动度增大,睾丸向下移动。但是,这种移动的距离往往是有限的,睾丸仍然不能够达到阴囊的正常位置。还有另外一种药物(激素)就是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1命令。国外的研究表明用这两种药物(激素)治疗隐睾大约20-30%的病例有效。国内可以得到的药物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同样的道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喻说用药后阴茎容易勃起、阴茎阴囊皮肤颜色加深等。不过这些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消失。也有研究说可以导致睾丸细胞损害。所以专科医生要根据情况,权衡利弊,才会选择使用这个药物(激素)。那么哪些病人可以适合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呢?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应用这个药物:双侧隐睾、睾丸位置很高的隐睾、腹腔内隐睾、睾丸发育很小的隐睾等。 国内外对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隐睾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总量要控制,在其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减小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