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孩子们从分散的家庭环境进入集中的学校环境,同时加上季节变化温差变化明显,极易发生交叉感染,开学季成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如何应对最常遇到的呼吸道疾病?
一、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密切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1. 普通感冒
️病原体:多种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
️ 发病特点:最常见,开学季因聚集而高发。通常症状较轻,病程短。
️ 主要症状: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喉咙痛、轻微咳嗽,通常不发烧或仅低烧。
2. 流行性感冒(流感)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型、乙型等)。
️发病特点: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容易引起班级、学校内的聚集性疫情。症状比普通感冒重得多。
️主要症状:突发高热(常超过39℃)、畏寒、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显著乏力。咳嗽和喉咙痛也可能很严重。
3. 新冠病毒感染
️病原体:SARS-CoV-2病毒。
️发病特点:持续存在,不断有变异株出现。开学后聚集性在一起,增加感染风险。
️主要症状:与流感类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疲劳等,但仍需关注。
4. 链球菌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病原体:A组链球菌。
️发病特点:细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否则可能引发风湿热等严重并发症。
️主要症状:剧烈喉咙痛、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且有白色脓点、常伴高烧,但通常不咳嗽、不流鼻涕(这与病毒性感冒不同)。
5. 肺炎
️病原体: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或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发病特点:下呼吸道感染,比普通感冒和流感更严重。
️主要症状:持续高烧、咳嗽剧烈(可能伴有黄绿色痰)、呼吸急促、胸痛、精神萎靡。需要及时就医。
6. 过敏性疾病
️原因:秋季是花粉(蒿草、葎草等)、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高峰期,这类吸入性过敏原很容易侵入呼吸道产生过敏症状,主要指过敏性鼻炎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者支气管哮喘发作。
️发病特点:不具有传染性,多发生于过敏体质的孩子,开学季正好是过敏高发季,症状易与感染混淆。
️主要症状:阵发性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痒、眼睛痒。通常不发烧,症状在特定环境(如操场、教室)加重。
二、防护措施:给家长的行动清单
预防的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和“保护易感人群”。
1. 疫苗接种(最有效的手段)
✔️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建议在开学前(9-10月)完成接种,尤其是平时经常生病或者有免疫功能低下的。
✔️其他疫苗:确保孩子按时完成了肺炎球菌疫苗、百白破疫苗、新冠疫苗等国家规划免疫程序内的疫苗接种。
2. 个人卫生与习惯
✔️勤洗手:教育孩子使用“七步洗手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外出回家后。无法洗手时,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正确佩戴口罩:在教室、校车等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建议佩戴。如有呼吸道症状,必须佩戴。
✔️不用手触摸口鼻眼:这是病毒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处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
3. 健康监测与隔离
✔️每日健康监测:上学前测量体温,观察孩子有无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
✔️生病不上学:一旦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发热,应立即居家休息并及早就医。这样做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是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学。需待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48小时(或遵医嘱)再返校。
4. 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证充足睡眠:小学生每天需睡足10小时,初中生9小时。
✔️注意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保证优质蛋白质(肉、蛋、奶)摄入,粗粮细粮兼顾,多喝水。
✔️适度参加锻炼:每天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5. 环境与物品清洁
✔️勤通风:家中和教室每天应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这是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的有效方法。
✔️物品消毒:对孩子的文具、水杯、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定期清洁。
开学季呼吸道疾病虽多,但可防可控。开心上学,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