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联防机制宣布新冠疫情基本结束,香港也宣布取消口罩令了,我们的口罩还要待戴多久?
其实这些都提示我们不用担心那些专家们预测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了;新冠病毒感染只会是零星散发,依照“乙类乙管”就够了。
历时三年的疫情防控,除了打疫苗,更主要的措施是采用了非药物干预,包括包括戴口罩、手卫生、物体表面消毒、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增加通风等;这些措施确实减缓了SARS-CoV-2的传播,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这些措施中做典型的是戴口罩,现在的人群已经形成了习惯,出门不带口罩就像是“没穿裤子”,可见影响之深。
当然戴口罩很大程度减少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住院以及死亡,也减少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诸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生率都明显下降,甚至流行性感冒一度消失。
同时也应该看到口罩带来的“副作用”,早在2020年有人关注到大量丢弃的的口罩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去年学者们已意识到长时间戴口罩造成呼吸道过度保护,是导致夏季几天大爆发的原因之一。
口罩使得人类呼吸道普通温室里的花草,不再经历阳光风雨,变得脆弱;没有再来病原体的刺激,机体缺乏锻炼,无法形成免疫保护,已证实新冠疫情期间易感人群增加导致群体免疫水平较疫情前下降,疫情期间与疫情前群体免疫水平间的差异称为免疫差距,学者们形象地描述为“免疫债”。
微生物暴露减少,免疫系统的刺激不足:机体缺少免疫训练,不能针对所入侵病毒或细菌的免疫反应,抵抗力下降。同时疫情封控还造成儿童计划疫苗接种率明显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免疫债的存在很大可能导致部分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明显上升,人体将会面临更多多种感染得流行,目前流感和诺如病毒感染已经出现,我们将面临新的考验。
既然欠下了“免疫债”,那是要还的。
目前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各年龄组人群对呼吸道病毒及细菌等传播途径的知识教育,针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口罩、手卫生及增加通风等,对有大流行风险的流行病原体持续监测以及提高疫苗接种等。
当然还是有点老套,不过现代医学能发展的就是这么多,毕竟是有极限性。所以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来落实在现实生活来,大家能做的还是起居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讲究卫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发挥中国传统医学“扶正可以祛邪”精神。当然有基础病和既往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接种流感或肺炎疫苗,儿童规律接种。
口罩的问题脱还是不脱?一个字:脱!
理论上说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该常会戴口罩防护。现状是需要需要摘除口罩,增强呼吸系统对部分病原体的耐受和抵抗力,经过免疫训练减少免疫差距,消灭免疫债。
去年年底大范围的新冠病毒感染使很多人获得抗体,现在是非风险期,疫情宣告基本结束。没有必要再常规戴口罩了。
即便不是一刀切全脱,也是要逐步减少戴口罩的场所范围和佩戴时间:家庭或工作单元可以完全解除,学校也没有必要全天佩戴,地铁公交也要逐步取消“口罩限制”。
随着疫情情控制,适当增加社交,是社会流通和进步的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口罩社会也是一个缺乏生活气息和设置人人间距离的不信任,人们需要不戴口罩,如果当地有疾病流行时那就少去或尽量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再见,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