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胃镜肠镜,为什么要做肠癌筛查

吴艳玲医生 发布于2024-11-30 08:43 阅读量238

本文由吴艳玲原创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482.47万,新增死亡病例约257.42万。其中,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每年有超过50万人确诊结直肠癌,约24万人死于结直肠癌;胃癌发病人数虽然少于结直肠癌,为35.87万,但死亡人数超过结直肠癌,每年有超过26万人死于胃癌。

胃肠肿瘤的高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部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临床诊断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

以结直肠癌为例,研究显示,临床分期直接影响生存率,Ⅰ期结直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Ⅳ期患者则降至14%。

在我国,胃肠肿瘤“发现即中晚期”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研究显示,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早期胃癌占比仅约20%,大部分患者被诊断出患癌时已进展至中晚期。这让癌症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接受,人们希望能将肿瘤扼杀在早期阶段。

那么,胃肠肿瘤在早期阶段有哪些症状?

李明介绍,胃肠肿瘤的早期症状都不明显,很多时候会“伪装”成肠炎、胃炎、阑尾炎等,难以引起重视。

其中,肠癌早期几乎没有特异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规律紊乱,如便秘、腹泻交替,粪便形状明显改变,排便次数更频繁且难以排尽,排气不畅等。肠癌发展到中期,可能会出现便血。

胃癌早期症状包括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打嗝嗳气、恶心呕吐等,中晚期胃癌患者还常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剧烈腹痛、黑便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就是胃肠发出的求救信号。

胃肠肿瘤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遗传风险、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导致。

胃肠肿瘤的发病率,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肠癌发病率越高;而胃癌的发病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下降较快。

因此,关于胃肠肿瘤的发病,有“穷时出胃癌,富时出肠癌”的说法。

过去,吃不饱、饮食粗糙是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而如今,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饮食不规律,过多摄入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则增加了胃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我国胃癌发病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40.7%的贲门胃癌和62.1%的非贲门胃癌都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脂、高蛋白、高热量、低膳食纤维(即“三高一低”)的饮食是肠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缺乏运动、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饮酒无度等也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近20年来,随着筛查的普及、治疗手段及药物的进步,我国胃肠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逐渐改善,不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多项研究证据,中国的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约为56.9%,相比之下,美国的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约为64%-65%,日本和韩国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更高,均超过70%。

胃癌预后相对较差,我国胃癌五年生存率约为35.9%。而同样胃癌高发的日韩两国,胃癌五年生存率都在60%以上,显著高于我国。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到这三‘早’,生存率才会提高。

Ⅰ期肠癌可以通过肠镜切除,检查加处理全部费用都加上,也就两三千元;Ⅱ、Ⅲ期肠癌则需要手术,北京开展此类手术的费用约5万-10万元;Ⅳ期肠癌术后还可能复发转移,综合治疗费用约几十万元。

肠癌就是一种特别适合早筛的疾病。结直肠癌发展期长,从肠内正常黏膜,到长出小息肉,再成为大息肉,恶变成肠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10年,这给患者留出了足够的筛查窗口期。在这期间,只要做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并切除,就能大大降低肠癌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也正因此,结直肠癌被戏称为最“笨”的癌。

肠内息肉经过一定时间,大多在5-10年内,基本都会逐渐恶变成肠癌,如果检查发现肠内息肉,一定要及时处理,并坚持定期做肠镜复查。

不同于肠癌明确的发病过程,胃里的息肉一般不会变成癌,但良性胃溃疡的恶变以及一些黏膜的病变都可能发展为胃癌,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之间就存在相关性。

在国家层面,针对胃肠肿瘤开展早筛,也已成为共识。

科学应用多种筛查手段

据了解,针对结直肠癌,目前已经形成了标准的筛查模式,即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高风险人群,对其做便潜血检查,若结果是阳性,则推荐做肠镜进一步检查。

建议40岁以上健康人群开始做胃肠镜检查。若首次检查结果正常,建议每五年复查一次;若检查中发现息肉等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即治疗并坚持定期复查。

不过,肠镜属于有创检查,许多人由于担心喝泻药的不适、侵入的检查过程而不愿接受筛查。但是胃肠镜检查依然是胃肠肿瘤筛查的金标准。内镜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胃肠道存在的病灶,还能够直接切除处理,起到治疗的作用,防止疾病恶化。如果患者实在害怕胃肠镜带来的不适感,可以考虑在麻醉状态下开展检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