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吴艳玲医生 发布于2024-08-12 17:12 阅读量460

本文由吴艳玲原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呈现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流行病学特征,由于人口老龄化、庞大的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人群、室内外空气污染、结核感染等因素的持续存在,慢阻肺的防控形势将十分严峻。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气道(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异常(肺气肿),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相关,遗传易感性、异常的炎症反应以及肺异常发育等众多的宿主因素参与发病过程;严重的合并症可能影响疾病的表现和病死率;上述因素决定了慢阻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慢阻肺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临床表现可以类似,诊断标准也有重叠,但治疗策略不同,四者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5](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

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是胸部CT的常见诊断。当患者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时,一定要进一步行肺功能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达到慢阻肺的诊断标准,一旦达到即诊断为慢阻肺;如果肺功能未出现气流受限,仍按照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诊断,但需要随访肺功能。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的气流受限特征是可变的,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部分哮喘患者长期未规律治疗,病情迁延,出现气道重塑和小气道狭窄,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气流受限,这时单纯从肺功能角度与慢阻肺很难鉴别。

慢阻肺是由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并不断积累的最终结果。无论是慢阻肺的“生物学早期”还是“临床早期”,患者已出现症状和/或有功能和/或结构异常。

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病死率较高,并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07年对我国7个地区20 245名成年人的调査结果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6]。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对10个省市50 991名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则高达13.7%,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近1亿[7]。据统计慢阻肺是我国2017年第3大死亡原因[8],2017年第3大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的主要原因[9]。

随着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与全病程管理的推行,2019年我国慢阻肺死亡率显著下降,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DALY率相较1990年分别降低了70.1%和69.5%,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增加了61.2% 和67.8%[10],可见慢阻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仍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