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为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是重大慢性病。
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和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
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慢阻肺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临床表现可以类似,诊断标准也有重叠,但治疗策略不同。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
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是胸部CT的常见诊断。当患者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时,一定要进一步行肺功能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达到慢阻肺的诊断标准,一旦达到即诊断为慢阻肺;如果肺功能未出现气流受限,仍按照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诊断,但需要随访肺功能。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的气流受限特征是可变的,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部分哮喘患者长期未规律治疗,病情迁延,出现气道重塑和小气道狭窄,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气流受限,这时单纯从肺功能角度与慢阻肺很难鉴别。
三、分期
(一)稳定期
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
(二)急性加重期
以呼吸困难和/或咳嗽、咳痰加重<14 d为特征的事件,可伴有呼吸急促和/或心动过速,通常与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或其他肺部损伤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加重有关。
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生命过程中个体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以及早年事件(如低出生体重、儿童期感染等)也不容忽视。
异常的损伤修复过程导致气道壁结构重构和肺实质破坏,共同构成固定性气流受限的病理学基础。
通过筛查问卷、CT检查发现肺部结构异常等途径可早期发现疑诊慢阻肺患者。
慢阻肺患者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0.7是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的标准。
慢阻肺患者应进行症状、肺功能受损严重程度以及急性加重风险、合并症等的综合评估。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慢阻肺多于中年发病,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和乏力等。
呼吸困难是其典型症状,早期仅于剧烈活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甚至发生于日常活动和休息时。需注意,有些患者不会直接主诉呼吸困难,而是会表述为气短、气不够用、喘憋、胸闷等,需要医生仔细询问和鉴别。
慢性咳嗽常为慢阻肺的首发症状,晨起咳嗽明显,夜间可有阵咳,少数可仅咳嗽不伴咳痰,甚至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痰为白色泡沫或黏液性,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转为脓痰。
部分肺功能受损较轻的患者可以没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被患者认为与年龄增加有关,未引起重视。晚期常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抑郁和/或焦虑等。后期出现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可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
(一)诊断标准
慢阻肺的诊断主要依据危险因素暴露史、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临床资料,并排除可引起类似症状和持续气流受限的其他疾病,综合分析确定。肺功能检查表现为持续气流受限是确诊慢阻肺的必备条件,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0.7即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
第四部分 慢阻肺稳定期的管理
核心要点
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目标是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稳定期药物治疗是慢阻肺患者长期管理的基石,其中吸入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综合评估分组选择初始治疗方案,并长期随访、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非药物干预也是慢阻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戒烟、疫苗接种、肺康复等。
第五部分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管理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指14 d内以呼吸困难和/或咳嗽、咳痰增加为特征的事件,最常见的病因是呼吸道感染,需要与肺炎、肺栓塞、心力衰竭等疾病相鉴别。
应识别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通过疫苗接种、规范吸入药物治疗、肺康复等措施积极预防急性加重。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包括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或雾化、糖皮质激素雾化或全身应用、抗菌治疗、呼吸支持治疗等
二、慢阻肺患者的基层自我管理
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开发慢阻肺患者的潜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慢阻肺的危害,了解戒烟的重要性,学习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康复技能,规范治疗,及时识别急性加重状态,与基层医生密切互动,按照制定的管理计划开展自身疾病管理。具体如下:
(一)按照个体化的原则,与患者及其照护者共同制订计划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以及需要患者自身完成的管理内容。自我管理的内容及要点见表19(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二)医患共同决策,至少每3个月定期随访1次,评估自身的病情,修改自我管理方案和目标。正确掌握吸入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效开展适合自身的肺康复训练,增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三)主动选择有呼吸专长的全科医生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管理,通过面对面或微信等形式开展一对一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