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了,快速退热好不好?

吴艳玲医生 发布于2024-01-05 22:52 阅读量390

本文由吴艳玲原创

退热针」,是以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药品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注射液,主要通过抑制致热源的释放,直接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源的敏感性,从而达到发热症状的缓解。[2]因为可以快速退热,部分医生和家长奉其为圭臬。

只是,以单纯退热为目的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早已被相关药物指导原则禁止 12 年。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体温快速降低,会导致症状因此变得不典型,加大了诊断难度;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免疫抑制作用也可能使感染扩散、加重[2]。

长远来看,对于发育中的患儿来说,不合理使用除了影响其骨组织发育生长、诱发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还可能诱发焦虑、癫痫、双相情感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

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2011)》中,「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被定义为滥用药物;今年发布的《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也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剂。

只是,以单纯退热为目的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早已被相关药物指导原则禁止 12 年。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体温快速降低,会导致症状因此变得不典型,加大了诊断难度;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免疫抑制作用也可能使感染扩散、加重。

长远来看,对于发育中的患儿来说,不合理使用除了影响其骨组织发育生长、诱发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还可能诱发焦虑、癫痫、双相情感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

大部分来到基层医院的患者,比起担心更加长远的不良反应,更关心如何便宜又快速地退热。身为医生,既然知道 激素 用于单纯退热不可取,理应为患者把关。如果没有明确病因出在免疫上,自己不会轻易使用激素。

退热并不是治疗的终点。发热只是一种症状,体温调节中枢在致热源作用下调定点上移,但不一定意味病情加重,同样的,退热也不一定就意味着疾病恢复了;对于持续、反复发热的患儿来说,找到病因很重要:「地塞米松一用,表面上看是乱拳打死老师傅,把热退了,却暗含隐忧。」

诚然,去到三甲医院的患者,接受的检测、诊断流程更加完备、治疗方案也更加多样化;但对医生来说,即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不能一昧只寻求退热,开出正确的处方依旧是医生的责任。

医生需要告知患者所谓的降温效果奇好的退热针实际上为 激素、并容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后,可能大多数患者不再坚持快去退热。面对发热性疾病,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观察,尊重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规律特点,而不是一味追求快速退热,可能对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