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多三少一忌”才是清淡饮食的精髓,既能呈现出食物的原汁原味,又能减少食物营养成分的丢失。
一多:食物多样,营养均衡
食物多样化,指的是食材的多样化,特别是天然食材的多样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每人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薯杂豆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4种以上,每周10种以上;
鱼禽肉蛋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
奶、大豆、坚果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2种,每周5种以上。
平均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动物性食物120~200克(其中畜禽肉类40~75克、鱼虾类40~75克、蛋类40~50克)及300~500克蔬菜。
想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总体上应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可从三点做起:
1. 小份量选择
同样的食物,小份有利于丰富菜肴种类,从而丰富营养素来源。
2. 同类食物互换
比如同样是主食,今天米饭、明天杂粮饭、后天全麦面包等,有利于丰富一段时间内的食物品种。
3. 学会食材搭配
主食粗细搭配,其中大约1/4~1/3的粗粮为好,也可每周吃两次粗粮,用土豆、红薯等代替部分主食。菜品荤素搭配,大致为3~4两蔬菜对应1两肉。
食物色彩搭配,比如腊八粥,可放多种粮食;什锦蔬菜可放多种蔬菜“乱炖”。
肉类最好和低脂、高纤维的根茎及菌藻类食材共同烹调,如莲藕排骨汤,既解油腻,还能增加鲜味。
三少:少油、少盐、少糖
少油:混合、少量使用
根据膳食指南,烹调用油每日推荐摄入量为人均25~30克。控制用油,自行烹调时要从调整量和种类做起:
减少过油操作,比如炖排骨汤,焯完水便可直接清炖,无需再用油煸炒。
油的种类多样,茶籽油、橄榄油、大豆油最好经常换着吃。
减少高油菜肴和油炸食品的摄入。
需要提醒的是,肥肉脂肪含量较高,应以瘦肉为主,少选五花肉。与畜肉相比,鱼、禽类等白肉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吃鸡、鸭肉时最好去皮,否则会增加脂肪摄入。
少盐:一天不超一瓶盖
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6克,约一瓶盖的量。烹调时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用限量勺;
用醋、柠檬汁、香料等提升菜品风味;
在菜品或汤快出锅时再加盐,既保证味道又减少食盐用量;
若用鸡精、酱油等调味品,尽量不要再放盐,以免盐分超量。注意减少高盐食品,如饼干、方便面等的摄入量。
少糖:远离甜食
添加糖的每日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过25克。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除减少日常炒菜炖菜用的白砂糖食用量,还应减少摄入或不摄入富含果糖、葡萄糖及果葡糖浆的甜点、饮品。
一忌:少吃辛辣,蒸煮炖为主
适当吃辣可以促进食欲,但过辣容易刺激消化系统,引起口腔溃疡、便秘等问题,因此应尽量避免。
清淡饮食离不开合理的烹饪方式,建议优先采用快炒、清蒸、炖煮、白灼等方式,能最大限度锁住食物的本味和营养。
人的味觉是逐渐养成的,可以先设立少盐少油少糖的近期目标,在日常的饮食中循序渐进,最终改变烹饪和饮食习惯,形成清淡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