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较于影像学、内镜检查、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血清肿瘤标志物可反映肿瘤的存在和生长,且其表达水平异常往往早于临床影像学表现,该检测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快速出结果、可动态监测等优势,因此在肺癌治疗中,血清肿瘤标志物能更为全面地反应肿瘤实际情况,可应用、贯穿于肺癌诊治全程。目前临床常见的肺癌肿瘤标志物有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以及癌胚抗原(CEA)。根据组织病理学分类,约85%肺癌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余则为小细胞肺癌(SCLC)[2],不同的病理类型对应的肿瘤标志物也不尽相同。《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版)》明确指出NSE和ProGRP是诊断SCLC的理想指标;CEA、SCC和CYFRA21-1水平升高有助于NSCLC的诊断;SCC和CYFRA21-1一般被认为其对肺鳞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推荐上述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鉴别SCLC和NSCLC的准确率。
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及时预判NSCLC-SCLC转化。NSCLC主要包含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近年得益于分子靶向药物的进展,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分期:NSCLC 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58%-73%,IV期患者仅为2%-13%。[2]相比NSCLC,SCLC是一种倍增时间短、增殖比率高、具有广泛转移倾向的肺癌亚型,仅有约5%的SCLC患者能够早期发现并能完成手术治疗,是最致命的一类肺癌亚型:局限期(未发生转移)的SCLC患者5年生存率为10%-13%,而广泛期(发生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
临床研究表明,NSCLC在治疗过程中会有转化为SCLC的可能,且这一转化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机制之一。2013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NSCLC治疗指南明确指出:EGFR TKI的耐药机制之一为NSCLC转化为SCLC,其比例约为3%-15%[3]。
ProGRP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SCLC的转化,同时ProGRP提示SCLC转换早于影像学,因此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早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研究表明,转化的SCLC细胞形态与典型的SCLC细胞形态相似,但基因表达不同。相比较原发的SCLC病例,转化的SCLC的预后更差,且标准化疗方案对于转化的SCLC似乎无效。在临床实践中,有时很难进行重复活检,而通过非侵入性监测方法如肿瘤标志物检测,便可以支持诊断的需求”丁振宇教授指出,多个肿瘤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有效降低肺癌的漏检率、提高敏感性,助力早期识别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同时,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还可能提示病理类型的转变,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可以助力临床进行疾病进展的判定,从而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