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说明作息顺应自然对长寿的重要性。首先,睡眠要顺应四时。春三月、夏三月,夜卧早起,有利于阳气生发;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有利于阴精收藏。其次,每天要规律作息。生物钟很敏感,为保持与自然节律同步会不断重置调节。一旦短时间内变化较大或总有变化,就会导致生物钟紊乱。熬夜导致睡眠“时差”
睡眠是调整人体生物钟“看不见的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疫情居家时期,全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虽然大部分人睡眠时间多了,但整体睡眠时间延迟了2~3小时。中南湘雅三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唐秋萍解释道,不少人睡前玩手机、熬夜直接导致就寝时间延后,且时间从不固定,忽早忽晚,导致生物钟不断偏移,影响睡眠;平时睡不够,周末疯狂补觉,进一步打乱生物钟,阻碍生理节奏的正常‘运行,出现“慢性时差”。长期如此,不仅导致体内许多生理功能紊乱,如睡眠障碍、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还可能引起大脑内淀粉样蛋白增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草木循序生长;候鸟回归家乡……古往今来,自然界就是这样的运行模式,一旦出现时间的偏移,便免不了一场生物钟的混乱。近日,《科学进步》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当生物体出现“慢性时差”时,免疫节律就会改变、倒置,甚至完全消失,肿瘤就会失去控制,引发病情恶化。这里的“慢性时差”指的是一种“慢性不协调”状态,即在生物钟被打乱、形成时差的基础上,等到机体适应一段时间后,又将时间偏移一些,再次形成时差,进而导致生物钟的运行秩序被长时间打乱,与昼夜时间越来越不同步。
开具处方时,医生总会再三叮嘱患者要严格按规定服药,这背后其实是药物“生物钟”决定的,药物半衰期、药理学特征、疾病特征等影响着药物服用的时间。药物半衰期反映药物在 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是指首次服药后,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此时,患者需第二次服药,以稳定体内的血药浓度,保证治疗质量,这就是服药间隔的原理。通常,每种药都有固定半衰期,差别也较大,这与药物性质、肝肾等器官的解药能力有关。半衰期长,说明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服药间隔要长;半衰期短,说明在体内消除快,服药间隔需短些。因此,有些药物一天要服3~4次(间隔6~8小时),有些l天只服1次(间隔24小时)。如果一顿忘了吃药,可能会导致身体中药物浓度不够,降低药效;如果擅自缩短给药时间,则可能导致体内药物蓄积过量,出现毒副作用;有些患者在症状减轻时,擅自延长给药时间,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在生物钟调节下,人体基础代谢、体温变化、血糖含量、激素分泌等都有节律性和峰谷值,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发生改变。因此,给药时间不同,效果也不同。她举例道,血压在一天中呈现“两峰一谷”,即9~11点、16~18点最高,凌晨2~3点最低。因此,高血压患者以7点、14点服药为宜,符合血压“生物钟”。如果出现“时差”,夜晚服用降压药,则可能导致药效在生理性低血压时发挥作用,出现低血压风险。因此,大家要遵医嘱服药,即使是自行购买的感冒用药等,也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服用间隔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研究发现,昼夜节律可影响核心体温、肌肉力量、有氧能力及无氧能力,从而影响耐力、摄氧量、运动能力等。为了减少运动损伤,运动时间也该按节律安排。
长距离运动:清晨。《国际癌症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发现,早晨8~10点运动,前列腺癌、乳腺癌发病风险可下降约26%。此外,核心体温越高时,耐力越差。一般核心体温在傍晚或夜间最高,自然睡醒的前2个小时最低。因此,如果进行长跑、骑行等需要耐力的长距离项目,最好在体温较低的早晨。
无氧运动:傍晚。骨骼肌力量是运动的基础,尤其是无氧运动,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研究数据表明,肌肉力量峰值约在17~19点出现,如股四头肌在19点左右达到力量峰值,背部肌肉力量是晚上大于早晨,所以此时进行无氧运动再合适不过。
有氧运动:傍晚。对有氧运动来说,摄氧能力对运动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休息时的摄氧量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早晨4点水平最低,傍晚达到峰值。在心肺系统状态较好水平时进行有氧运动,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瑜伽、拉伸运动:下午或晚上。柔韧性峰值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但通常是在下午、晚上。经过整晚的睡眠,肌肉、韧带组织有一定的粘滞性;白天进行活动后,血液循环、体温都得到上升,韧带也延展了许多,柔韧性自然变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