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晶报)

万力生医生 发布于2024-04-07 12:00 阅读量306

本文由万力生原创

小儿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各种外在因素及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特殊状态。它决定了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方向与转归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它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可变是绝对的。

一、先天禀赋决定了小儿体质的基调

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先天是什么?先天就是两性结合,然后孕育生命,胎儿在娘胎里生长发育,直至呱呱坠地这段时间。新生命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基因,延续着前辈的生命。每个人无不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烙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不会变的,先天赋予体质的稳定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你是什么体质,要认命,要认父母、家族、种族给自己的命、给自己的体质。

二、后天因素影响小儿体质的形成

小儿体质向好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与孩子个人的修为。

1.年龄

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人”。婴幼儿因稚嫩脆弱,呈现出“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特性。“心肝有余”就容易兴奋、发烧、惊厥、抽搐;“肺脾不足”则容易感冒、患呼吸道感染,容易消化不良、食积。婴幼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因而,虽相对大人很容易生病,但得病之后,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很快就好。

2.衣食

当今小儿,锦衣暖被,将养过温,加之小儿动多静少,易致汗出过多,耗气伤阴,肺卫不固,腠理疏薄,易于感触外邪;稚阳之体,同气相召,化火生热。这样的小儿易于形成易发生发热、便秘、咳嗽,甚至易发惊风的体质。

小儿脾常不足,而饮食不能自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营养不足:促生气虚或阳虚体质;营养过剩:促生气虚或痰湿体质;饮食过咸:促生阳虚间夹痰湿、瘀血体质;常食辛辣:加重湿热和阴虚体质;常食寒凉:促生阳虚或瘀血体质;不吃早餐:促生气郁或痰湿体质;常吃夜宵:促生痰湿体质。

3.环境

《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亦有类似的论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而不同⋯ ⋯ 西北之人气深而厚⋯ ⋯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这些地理环境的不同也造成小儿体质特点各异。人文环境亦很重要,处于一个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生活团体,生活在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的小儿,和处于一个被人歧视、受人欺负的生活团体,生活在一个经常吵架、分居、闹离婚的家庭的小儿相比,他们的心理素质是绝对有差别的,这样将会影响他们的自身调节,造成他们体质的差异。

4.药物

《温病条辨·解儿难》日:“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他乡。”如果长期用药过于温燥,则易伤稚阴,使小儿有阴虚生内热的体质特点;如果长期用药过于苦寒,则易伤稚阳,使小儿有阳虚生内寒的体质特点。抗生素的不正规的滥用,亦是导致小儿体内菌群失调,抵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小儿体质特点。还有,小儿一得上呼吸道感染,马上到医院输液,几天下来,烧退了,但孩子小脸青白青白,小手冰凉冰凉,有时还拉肚子,这是典型的一派阳虚之象。而滥用保健品、乱补益,则促生或加重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投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