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土不服”时容易拉肚子?

林贵德医生 发布于2022-05-24 11:07 阅读量13581

本文由林贵德原创

人们到外地出差或旅游,一不小心吃错东西就容易拉肚子,我们一般称之为“水土不服”,其实大部分是因为肠道感染了,医学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旅行者腹泻”( Travelers DiarrheaTD)。



据统计,有20%60%的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受到腹泻问题的困扰,每年约有4 千万人受到旅行者腹泻影响,高发地区主要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旅行者腹泻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影响很大,约40%的患者因此临时改变旅行计划,10%的人会演变为一种慢性腹泻(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反反复复肚子痛、拉肚子,苦不堪言;对于老弱、孕妇和抵抗力差的人,旅行者腹泻甚至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那么,为什么“水土不服”时就容易拉肚子呢?


首先,当然是病原体感染,就是旅行者吃了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了污染了的水。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1973-2013年间发表于Pubmed和中国知网的旅行者腹泻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80%以上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30.86%)、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21.51%)、志贺菌(7.27%)、空肠弯曲杆菌(8.42%)、气单胞菌、沙门菌及非霍乱弧菌。除了细菌之外,还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NV)和贾第虫、隐孢子虫等病原体感染。大多数人对初到的异地病原体是没有抵抗力的。



其次,旅行者抵抗力下降了。


旅途的奔波劳累、环境的不适应、饮食的不习惯、精神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同行的人当中,有的拉肚子,有的就不会,自始至终都好好的?这一方面可能跟是他没吃到污染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的肠道菌群足够强大,能够有效抵御住外敌入侵。


人类肠道大约有1013~1014(十万到一百万亿)个细菌,大约有15000~36 000种,主要分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梭杆菌门等,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的优势菌群。按对人体的作用又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而癌症病人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肠道菌群的组成主要受饮食影响。



研究发现“水土不服”是一种疾病的表象,其实它跟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当人们到达一个新地方之后,由于当地环境或者饮食中含有特殊的细菌或者代谢物,它们进入人体后会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所以会出现拉肚子、不舒服等表征现象。


2018年由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团队主导的微生物组学项目对“水土不服”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人体肠道菌群存在着很高的可塑性和弹性(恢复能力)。可塑性跟宿主的原有的菌群密切相关,可塑性跟饮食中的特定食物有关。


短期饮食改变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改变,但原有的基本菌群不会改变,即使改变了,也会很快恢复。所以,即使旅行吃错东西了拉肚子,一般三五天后就可以恢复过来,这就是肠道菌群的弹性恢复能力在起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备点常用药出行旅游,比如黄连素片、整肠丸、正露丸、行军散什么的,轻的急性肠炎大多吃了药很快就好,但严重的细菌感染就就要用到抗生素,在搞不清楚什么感染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自己吃抗生素,这时还可以尝试使用益生菌,因为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使用益生菌都有效,可以让拉肚子好的快一点。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 年版)》也提到,预防性服用乳酸杆菌胶囊可以减少旅行者腹泻的发生次数。所以,国内或省内旅游备些益生菌也是不错的选择。



旅行者腹泻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注意饮食卫生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另外,如果出国旅游,特别是到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接种疫苗是有效的措施。有调查研究显示,接种疫苗的旅行者腹泻发生率(4.54%)显著低于未接受预防接种人群(15.6%),疫苗主要是通过口服,1个月内共吃3次。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