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

林贵德医生 发布于2022-04-13 00:12 阅读量13423

本文由林贵德原创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受到惊吓时胃或者肠会揪着痛,伤心的时候会吃不下饭,有心事的时候吃完饭肚子就胀,紧张的时候会想上厕所或拉肚子,心情好的时候胃口又特别好,一碗饭一下子就吃完了……



总之,你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情绪对你胃肠道的影响。所以就有了“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的说法。


那么,情绪或者说心理因素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胃肠道的呢?



其实,除了大脑这套完整有精密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外,胃肠道也有一套神经系统,就是肠神经系统(ENS),有“第二大脑”之称,连接CNSENS的叫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大脑就像中控室,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就像零线和火线,肠神经系统就像各种电器的电路板,控制着胃肠道的各种运动。


当大脑发出各种负面信号的时候,立马就可以传到胃肠道,引起各种胃肠不适的症状。比如受惊吓或过度紧张时,大脑发出的信号传到肠子后立马引起肠子强烈收缩(痉挛),强烈的收缩刺激肠子的神经感受器,又会把痛觉传回大脑,这时你就感到“肠绞痛”;肠道菌群产生的各种神经递质又可以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进行反馈。我们把这种神经反馈环路称作“脑-肠轴”。



在这个神经传导系统里,有很多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等,可由肠道内的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多种细菌产生。


5-羟色胺作为一种关键的神经递质,它在脑内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在内脏则是血管收缩和肠子收缩,跟食物摄取和疼痛调节有关。


人体95%5-HT位于胃肠道,是由肠嗜铬细胞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5-HT只占人体5-HT总量的3%5-HT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了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抑郁,而抗焦虑抑郁的药物主要就是通过提高脑内5-羟色胺水平而起作用。


多巴胺则像喜鹊鸟,主要负责报喜,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维持情侣之间热恋的感觉主要物质也是多巴胺,人逢喜事精神爽大概跟这一类物质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除了通过神经快速影响胃肠外,还通过另一个细水长流的分泌系统还调节胃肠道,这就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它主要通过分泌各种应激反应的内物质控制对压力的反应,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应激可以改变肠道粘膜的完整性、调节肠道运动、介导相关激素的释放,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我们临床实践中见到应激引起的胃病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胃粘膜损害(糜烂出血性胃炎)和应激性溃疡。



鉴于各种情绪、压力等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消化内科医生在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常常免不了心理疏导和药物抗焦虑抑郁治疗,特别是比较敏感、心病比较重的患者,常用胃肠药效果并不理想,用了抗焦虑和镇静的药物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所以,很多胃肠病,常常要“心治”。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