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看健康类新闻的网友,估计有不少人会留意到令人痛心的一则新闻:2022年3月12日凌晨6时01分,青年舞蹈家苏日曼在与癌症抗争了8个月后,在呼和浩特离世。
内蒙古品牌新锐人物,呼和浩特市旅游形象大使,城市旅游小姐中国总冠军……生前,她身上有很多很美好的标签,而病魔却无情地将她带走了,多么令人惋惜!而带走的病魔就是“胃癌晚期”。
我国是胃癌高发区,2020年新发胃癌病例数高达占48万,占全世界44%,平均每天确诊1300多例;我国2020年死于胃癌的人数就高达37万,数据之大,让人谈之色变!
那么,到底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预防?哪种措施最有效?
近几年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预防胃癌最有效的措施——根除幽门螺杆菌!
研究已证实,全球85%以上的胃癌是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日本一项随访12 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胃癌发生率为2.9% (36 /1246) ,而280个没感染的没人得胃癌。日本从2013年将根除幽门螺杆菌纳入社保后,对12周岁以上的人进行常规查杀幽门螺杆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在2014 年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预防胃癌的措施。
我国2项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根除Hp 可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50%以上:
①山东临朐,随访22 年,降低52%;
②台湾马祖岛,随访12年,降低53%,并预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胃癌发生风险可降低65%和68%。
韩国202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项针对胃癌患者一级亲属长达10年的随机对照研究则显示:
①接受根除Hp治疗(不管有没有除菌成功)的患者患胃癌的风险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低55%;
②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使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胃癌发病风险降低73%!
那么,胃癌是怎么从胃炎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呢?
根据Correa教授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模式,从胃炎到胃癌演变的途径: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开始到肠型胃癌发生,一般历时30~50 年,因此胃癌发病率在50岁以后逐渐上升。
研究表明,在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之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以预防100%的肠型胃癌。除了肠型胃癌,还有一种相对少见的胃癌叫弥漫性胃癌,这种比较凶险,发展比较快,很多人一发现就是晚期,年轻人往往就是这种胃癌,部分也是跟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日本从1970 年至2010年四十年间,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 40岁以下人群因胃癌死亡的人数也减少了1 /6,提示除菌幽门螺杆菌也可以有效降低年轻人的弥漫性胃癌。
同为胃癌高发国的日本和韩国,都已经在为“消灭胃癌”而做努力——全面查杀幽门螺杆菌。为什么我国没紧跟上呢?
主要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各地经济状况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只在一些高发地区进行查杀。但现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接受“除菌防癌”的这一理念,随着科普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意识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和除菌的重要性。
当然,除了除菌治疗,纠正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吸烟饮酒等) 也可进一步提高预防胃癌的效果。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作者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