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肠里的庞大微生物群,时刻在影响着你的健康

林贵德医生 发布于2021-10-18 21:23 阅读量13623

本文由林贵德原创

知道吗?我们每个人的肠道里隐藏着一个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群,叫做肠道微生态,也就是通常说的肠道菌群。肠道细菌种类之多可达上千种,数目之大大到你难以想象,大约有10141百万亿)个,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它们总重量大约2-3斤。



肠道细菌大致分为3个群体:有益菌群、有害菌群和中性菌群(又称条件致病菌群)。


有益菌群,顾名思义就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细菌,有双歧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这些细菌能够保维持肠道内的酸性环境,帮助我们消化道分解营养物质、增加有益物质的吸收、合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维护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免疫系统的生成、保护肠粘膜等等。


有害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也被称为腐败细菌,它们产生有害物质,破坏人体抵抗力,让人容易生病。


中性菌包括拟杆菌、链球菌等多种细菌,它们会“趋炎附势”,看谁势力大,就跟着谁,有益菌占优势它们就投靠有益菌,有害菌占优势就投靠有害菌做坏事。三种菌群形成一个“社会”,要达到“社会和谐”,有益菌得占20%-30%,有害菌约10%,中性菌60%-70%,有益菌占优势,可以阻止有害菌干坏事,就像社会上警察、法官等正面力量,制约者小偷、罪犯这些负面力量。


可以说,肠道菌群也是个江湖,大家都守着规律,就相安无事。



三种菌群一旦失衡了,人体就容易生病。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都跟它有关。


首当其冲当然就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疾病有功能性的、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的:


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IBS):

这是现在年轻人很常见的一个病,主要症状就是反反复复的肚脐周围痛或者小腹痛,有时是吃到生冷、油腻或者辛辣食物后出现,有时是紧张的时候出现,痛了就想上厕所,拉肚子,一天几次甚至十几次,上完厕所就不痛了,有的不是拉肚子,而是便秘,有的拉肚子和便秘轮着来。


研究表明,IBS病人的肠道中肠杆菌科和拟杆菌属等潜在有害菌明显增加,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普拉梭菌等益生菌明显减少,补充益生菌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②炎症性肠病(IBD

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严重者要手术治疗。病人肠道菌群与IBS类似,出现菌群失调,补充益生菌也可改善。


③大肠癌: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受试者不同。


大肠癌的发生受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其中一些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国外利用一代测序技术研究发现,致病菌可以通过引起肠道持续性炎症,增加细胞增殖和( ) 产生基因毒性物质,从而在腺瘤-癌序列中导致癌前病变的发生和随后的突变累积,从而发挥结直肠癌的细菌驱动作用。



除了肠道疾病,目前比较认为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也很密切:


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

神经系统及精神类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多发性硬化、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

免疫失调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和湿疹等);

其他癌症:胃癌、肝癌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益生菌种类和(或)减少了,有害菌增加了,微生态平衡打乱了。


     

没想到吧,你肠里看不到的微小生物群,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功能!难怪日本微生物学专家藤田紘一郎教授把肠道菌群比喻为“创造健康的工厂”。


所以,要想保持身心健康,就必须呵护好肠道菌群,做让它们高兴的事:


规律作息:不赖床、不熬夜!

健康饮食:规律饮食,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食物),限制油盐和红肉,每天喝300g左右牛奶(乳制品是益生菌的营养品)。

③坚持运动。

④不抽烟、不喝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