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有年轻人来问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不要做胃镜?显然,他们不少是做了功课的,就是在网上查过资料,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严重的会得胃癌!确实有可能,但毕竟是少数(不到1%)。
现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差不多一半人有,是不是每个感染者都要查胃镜呢?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所以,医生就要筛选出一些可能有问题的人群检查。
那么,哪些人群比较容易查出问题呢?这里说的问题,当然包括肿瘤性的和非肿瘤性的,严重的就是很多人所关心的胃癌,确切的说应该包括MALT淋巴瘤和胃癌在内的胃恶性肿瘤,非肿瘤性的比较常见就是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我国2017年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草案),意见把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条者: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等地);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所以40岁以上的有以上危险因素的就要纳入筛查对象,而早癌筛查最有效、最准确的手段当然就是胃镜检查。以上五点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据估计,约90%非贲门部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总体作用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只在1%~3%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发生中起决定作用。
近几年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的患病风险,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的发病中起的重要作用。胃镜检查最有价值的就是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肠上皮内瘤变及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 90%,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中晚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
那么,是不是说40岁以下的年轻感染者就可以高枕无忧呢?当然不是!除了容易查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现在30-40岁年龄段的年轻人患胃癌的新闻报道也不少见,提示胃癌患病有年轻化趋势,而比较可怕的是年轻人胃癌往往恶性度高的中低分化胃癌比较多见,它们进展快,一发现可能就已经是中晚期,治疗效果比较差。
所以,年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时胃镜检查也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有胃癌家族史的,还有又抽烟又喝酒的,平时饮食口味比较重,喜食煎炸、烧烤、腌制食品的,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的,或者以前有胃溃疡病史的,有贫血、黑便、呕吐等症状的,都需要考虑胃镜检查。
另外,现在很多医疗机构的体检套餐中都含有血清Hp抗体、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或者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结果明显异常的(如Hp抗体阳性、胃蛋白酶原比值(Ⅰ/Ⅱ)<3.89、胃泌素-17>1.50 pmol/L等),也需胃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另外,恐癌心理或疑病心理很严重的,最好也做胃镜看看,做完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就可以放心了,或许很多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