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盆底干货篇: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综合症

张轶庠医生 发布于2025-04-14 07:19 阅读量224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HIaudnUapOTESNQNaBZXVA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综合症(Female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FBOO)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所有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2%-8%),但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容易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尿路感染等)混淆,导致误诊或延迟治疗。

由于女性尿道较短且解剖结构不同于男性,其梗阻机制可能涉及结构性因素(如尿道狭窄、盆腔器官脱垂)或功能性因素(如膀胱颈功能障碍、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此外,某些特殊疾病(如Fowler’s综合征)几乎仅见于女性,进一步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本篇就简单介绍FBOO的诊治。

1. 病因与分类

FBOO的病因可分为结构性(解剖性)和功能性(神经源性/肌源性)两大类:

1.1 结构性梗阻

  • 尿道狭窄:医源性(如导尿、尿道手术)、感染(如慢性尿道炎)、外伤或放射性损伤。

  • 盆腔器官脱垂(POP):重度膀胱膨出、子宫脱垂可压迫尿道,形成“扭结”效应。

  • 尿道周围纤维化:如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或术后瘢痕。

  • 肿瘤或占位性病变:尿道癌、膀胱颈肿瘤或盆腔肿瘤压迫。

  • 先天性异常:如尿道瓣膜(罕见)。


1.2 功能性梗阻

  • 膀胱颈功能障碍(原发性膀胱颈梗阻, PBNO):膀胱颈松弛不良,排尿时无法正常开放。

  • Fowler’s综合征:年轻女性多见,因尿道外括约肌异常痉挛导致尿潴留。

  • 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MS)、脊髓损伤等导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

  • 药物因素: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如某些抗抑郁药)可能增加尿道阻力。

2. 临床表现

FBOO的症状多样,部分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或压力性尿失禁(SUI)重叠,需仔细鉴别:

  • 排尿期症状:尿流细弱、排尿费力、尿流中断、尿末滴沥。

  • 储尿期症状: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易误诊为OAB)。

  • 尿潴留:急性(完全无法排尿)或慢性(残余尿量增加)。

  • 并发症:反复尿路感染(UTI)、膀胱结石、上尿路损害(肾积水)。

3. 诊断

3.1 病史与体格检查

  • 病史采集:重点询问排尿模式、手术史(如尿道扩张、盆底手术)、神经系统疾病史。

  • 盆腔检查:评估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尿道瘢痕或肿块。

3.2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尿培养:排除感染或血尿。

  • 肾功能检查:长期梗阻可能导致肾损伤。

3.3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PVR)、评估膀胱壁增厚或肾积水。

  • 膀胱尿道造影(VCUG):观察尿道狭窄或膀胱颈开放情况。

  • MRI/CT:怀疑肿瘤或复杂解剖异常时使用。

3.4 尿动力学检查(金标准)

  • 压力-流率测定:显示高排尿压力+低尿流率(符合梗阻曲线)。

  • 肌电图(EMG):评估括约肌协同性(如Fowler’s综合征)。

3.5 膀胱尿道镜检查

  • 直接观察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或占位性病变。

Figure from Urogyenc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

4. 治疗

4.1 保守治疗

  • 行为调整:定时排尿、避免憋尿、限制咖啡因/酒精。

  • 间歇性导尿(CIC):适用于尿潴留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 盆底肌训练(PFMT):改善轻度功能性梗阻。

4.2 药物治疗

  •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松弛膀胱颈和尿道平滑肌(对PBNO可能有效)。

  • 雌激素软膏:绝经后女性尿道萎缩相关狭窄。

  • 肉毒毒素注射:用于括约肌痉挛(如Fowler’s综合征)。

4.3 手术治疗

  • 尿道扩张/内切开术:适用于尿道狭窄。

  • 膀胱颈切开术(BNI):治疗原发性膀胱颈梗阻。

  • 悬吊术或盆底重建术:盆腔器官脱垂(POP)所致梗阻。

  • 尿道支架/留置导尿管:姑息性治疗(晚期肿瘤患者)。


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但需长期监测残余尿量及肾功能;由于尿道狭窄可能复发,需定期尿道扩张。提高对FBOO的认识,优化诊断流程,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