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膀胱癌:手术以后还不能“高枕无忧”

张轶庠医生 发布于2025-04-07 09:56 阅读量23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NsXatL-_uPX6ejik0HQouA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癌细胞会不断侵犯膀胱壁深层组织,就像小草的根在土壤里越扎越深,癌细胞浸润深度直接决定了膀胱癌的预后和治疗方式。临床上大多数膀胱癌患者肿瘤侵犯的深度较浅(表浅性膀胱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以采用保留膀胱、保留生理性排尿功能的治疗策略,一般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癌细胞侵犯到膀胱壁肌层后又称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膀胱癌,局部手术很难彻底清除癌细胞,转移风险也显著增加,一般采用切除膀胱和尿流改道的治疗方式。但近年来,对一些严格选择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例,国内外医学界也开始尝试通过局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来保留膀胱。这种保留器官、保留正常排尿功能的治疗方式也是绝大数患者的普遍愿望。然而,膀胱癌术后容易复发是这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广大病友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因此,膀胱癌手术后并非万事大吉,但也不要就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事实上,规律的医学随访和干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综合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膀胱的复发率;即使复发,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会获得良好的疗效。

一、定期医学随访与检查

膀胱癌治疗后需长期监测,早期发现复发可显著提高干预效果:

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是膀胱癌术后最重要的必需检查项目。手术治疗后前2年每3个月一次,2年以后每半年一次,5年以后每年一次。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普通的硬性膀胱镜,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不适感较强,许多患者会因此产生恐惧焦虑情绪而逃避检查,也因此错过了早期发现复发早期治疗的机会,耽误了病情。对于这一类患者可以采用静脉全麻下接受无痛性膀胱镜检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接受一些特殊的膀胱镜检查,例如荧光膀胱镜、窄谱光膀胱镜检查(NBI),敏感性更高,有助于发现一些容易漏诊的早期病变。

尿细胞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通过定期检测尿液中的异常细胞可以为发现膀胱癌复发提供重要的线索,建议每3 - 6个月一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时送检尿液采用新鲜尿液,应避免晨起第一次尿液送检,影响检查结果。尿脱落细胞学联合尿液膀胱癌标志物检查有助于提高膀胱癌的诊断率。例如,尿荧光杂交技术(FISH)、膀胱肿瘤抗原(BTA)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是一类无创性检查方法,是膀胱癌术后监测复发的好帮手!

影像学检查‌:B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筛选性检查,可以不定期进行检查。核磁共振(MRI)相对繁琐、检查费用相对昂贵可以每年一次以监测膀胱及周围器官状态。

二、药物治疗与辅助疗法

尽管膀胱癌术后复发率较高,通过医学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的风险。其中膀胱药物灌注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灌注治疗是将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注入膀胱内,直接抑制癌细胞降低复发的风险不同患者膀胱灌注的药物种类、灌注疗程与频率要根据手术后病理结果而定。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生的嘱咐坚持术后的治疗,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或灌注后的不适而自行终止治疗。

三、生活方式调整

降低环境与行为中的致癌风险:

戒烟戒酒‌:吸烟是膀胱癌复发的重要诱因,戒烟可显著降低复发几率。酒精和含酒精饮料摄入需严格控制

避免有害物质‌:减少接触苯胺染料、橡胶制品等化学物质,工作环境做好职业防护或调换工种日常生活中需要警惕染发导致膀胱癌的潜在风险!很多中老年患者有染发的习惯,殊不知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萘胺、联苯胺等化学成分可通过头皮吸收进入人体,经肾脏代谢后随尿液进入膀胱。这些物质长期刺激膀胱黏膜,从而增加癌变风险因此,膀胱癌患者应远离“染发”。

避免憋尿‌:长时间憋尿可能增加膀胱刺激,建议定时排尿。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维持良好免疫力。

四、科学饮食与饮水

科学制定饮食和营养方案,做到均衡饮食,通过饮食调节降低复发风险:

增加膳食纤维‌: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减少高脂肪、高糖、腌制烧烤食品。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一般约2000 - 3000ml可以稀释尿液中的致癌物浓度。含咖啡因饮料摄入要严格控制,绿茶对降低膀胱癌复发风险有一定的帮助。

抗氧化食物‌:适量摄入坚果、鱼类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

五、运动与体重管理

规律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控制体重‌:肥胖可能增加癌症风险,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整体健康。

六、心理调适与健康管理

保持乐观心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加速病情进展,需通过社交、兴趣活动等缓解压力。

关键提示

膀胱癌术后容易复发,但如果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随访和监测,早期的复发得到及时治疗一般都会获得良好疗效,不必过于焦虑。预防复发除了医学干预,也要敢于挑战自己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体质。此外,不同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具体方案需结合医生建议制定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