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未来ADC发展方向:新靶点,新载荷,双靶点/双表位...
张轶庠医生
发布于2025-04-05 18:00
阅读量253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Dbyt_0IQcbH2b5degr1aUw
在讨论未来ADC的发展方向时,一个广受关注的议题便是如何克服先前ADC的耐药性问题。参考ESMO-TAT资料,ADC耐药的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低ADC瘤内分布;②靶点表达的降低或异质性;③结合/内化减少;④毒素的耐药;针对以上耐药机制提出的可能的探索方向包括:靶向TME,合适的亲和力,双抗ADC,双表位ADC,双毒素ADC,新MOA的毒素等等。在刚落幕的2025 ESMO-TAT大会上,就ADC的未来探索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除了上述解决耐药性问题外,讨论还涵盖了新靶点、新型载荷、抗体/Linker等多个维度。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精华内容。近2年比较热门的ADC靶点:PTK7、5T4、CDH17、DLL3、STEAP1等,也有部分如CLDN1、TM4SF1等新一批的靶点进入临床,靶点研发概览如下图所示。ADC新靶点的探索不仅包括肿瘤细胞表达的抗原,也包括靶向肿瘤微环境靶点探索,如靶向肿瘤血管相关抗原、肿瘤基质相关抗原、免疫抑制细胞等。靶向TME的靶点可能会具有的优势包括:不太可能发生体细胞突变,对不同类型肿瘤广泛有效等。近2年比较热门的TME靶点如EDB等。新载荷的探索:①细胞毒素,如Tubulysin、Indolino-benzodiazepine dimer (IGN)、Pyridinobenzodiazepine (PDD)、Topoisomerase-II inh等;②免疫调节剂,如STING/TLR7/TLR8激动剂等;③其他包括Degrader、siRNA、Bcl-xL抑制剂、放射性核素等。ISACs是前几年的热门研究方向,但该领域的探索并不顺利,多个项目在进入临床后终止。DAC的研发是新兴方向,当前仅3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均处于临床I期,Payload涉及GSPT1 degrader和BET degrader。该类药物可能存在的挑战包括High DAR required,高疏水性等。双毒素ADC的探索需考虑:偶联方式、毒素的组合、Potency和毒性的平衡,是否优于2种ADC的联用等双靶点ADC可能带来的优势包括:增加异质性肿瘤细胞靶向、降低对正常细胞的靶向,增加内吞。双表位ADC可能带来的优势包括:增加结合亲和力、增加内吞、增加载荷递送等。双表位ADC的探索热门靶点是HER2/HER2,不过已有多个项目终止,再生元的c-met/c-met ADC项目临床也被终止。整体看,双靶点ADC在临床阶段的探索多于双表位ADC,具体如下图。条件激活ADC药物(Probody Drug conjugates):旨在降低on-target off-tumor毒性,随着CytomX Therapeutics的CD166、TfR1等靶点PDC药物的临床终止,PDC药物的探索也进入了瓶颈期。Linker technology:定点偶联、亲水性优化、稳定性优化等;在稳定性和有效性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有观点认为过分提升antibody-linker稳定性会导致意外毒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