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盆底“吊床假说”--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病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张轶庠医生 发布于2025-03-15 08:06 阅读量298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dxrEeaoKnHGj1DhhTgCUvw

盆底“吊床假说”(Hammock Hypothesis)是解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发病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该假说由 John O.L. DeLancey 学习的榜样:John O. L. DeLancey (英文版)于 1994 年提出,主要描述了尿道和膀胱颈在盆底支持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如何维持尿控功能。以下是关于“吊床假说”的详细介绍:

一、"吊床假说"的核心内容

1. 尿道支持结构

"吊床假说"将尿道和膀胱颈的支持结构比喻为一张“吊床”。这张“吊床”由盆底筋膜、肛提肌群和阴道前壁组成,为尿道提供稳定的支撑。


当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跳跃)时,尿道被压向这张“吊床”,尿道壁闭合,从而维持尿控功能。

2. 尿道闭合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尿道位于“吊床”上方,腹压增加时,尿道被压向“吊床”,尿道壁紧密贴合,防止尿液漏出。


如果“吊床”结构松弛或损伤(如盆底筋膜撕裂、肛提肌功能减弱),尿道无法被有效压向“吊床”,尿道壁闭合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二、吊床假说的解剖学基础

1. 盆底筋膜

盆底筋膜是“吊床”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阴道前壁和尿道之间,为尿道提供直接支撑。

盆底筋膜的完整性对维持尿控功能至关重要。

2. 肛提肌群

肛提肌群(尤其是耻骨尾骨肌)通过收缩向上提拉盆底筋膜,增强“吊     床”的支撑作用。

肛提肌功能减弱会导致“吊床”松弛,增加SUI的风险。

3. 阴道前壁

阴道前壁与盆底筋膜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吊床”的下层结构。

阴道前壁的松弛或脱垂会影响“吊床”的稳定性。


三、吊床假说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关系

1. SUI的发病机制

根据吊床假说,SUI的发生是由于“吊床”结构的松弛或损伤,导致尿道闭合机制失效。

当腹压增加时,尿道无法被有效压向“吊床”,尿道壁闭合不全,尿液漏出。

2. SUI的危险因素

分娩损伤:阴道分娩可能导致盆底筋膜和肛提肌的损伤,破坏“吊床”结构。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的弹性和强度下降,“吊床”松弛。

慢性腹压增加:长期咳嗽、便秘、肥胖等因素会增加“吊床”的负担,导致其损伤。


四、"吊床假说"的临床应用

1. 诊断

吊床假说为SUI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体格检查(如尿道活动度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可以评估“吊床”结构的完整性。

2. 治疗

非手术治疗: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可以增强肛提肌的力量,改善“吊床”的支撑功能。

手术治疗:基于吊床假说,许多SUI手术旨在修复或加强“吊床”结构。例如:

尿道中段悬吊术(TVT):通过植入合成吊带,为尿道提供人工支撑。

阴道前壁修补术:修复松弛的阴道前壁,恢复“吊床”的稳定性。

3. 预防

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产后康复,预防“吊床”结构的损伤,降低SUI的发生风险。


盆底“吊床假说”是解释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制的重要理论,其核心在于尿道和膀胱颈的支持结构(“吊床”)在维持尿控功能中的作用。该假说为SU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盆底医学的发展。


然而,“吊床假说”主要关注尿道和膀胱颈的支持结构,未能完全解释其他类型尿失禁(如急迫性尿失禁)的机制;同时盆底功能障碍涉及多种因素(如神经调控、激素水平等),该假说仅涵盖了其中的一部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