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蓝海平医生 发布于2020-11-21 07:08 阅读量6841

本文由蓝海平原创

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  ,起活性作用的是维生素D3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内钙的代谢平衡以及骨骼形成。此外,维生素D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生素D缺乏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密切相关。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汗、夜间烦躁、哭闹不止、易惊、出牙延迟、“O”形腿、“X”形腿、鸡胸、漏斗胸、驼背等。
维生素AD俗称“鱼肝油”,分别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也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在身体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视觉、细胞分化、免疫功能、生殖、器官和骨骼的形成和生长。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儿童夜盲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导致发育迟缓、体重不足,还可增加儿童严重感染性疾病危险和死亡风险。维生素A在本文中不作为讨论的重点。
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极少,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口服维生素D3或者维生素AD来满足我们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我们的皮肤在晒太阳的情况下可以合成一部分维生素D。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补充维生素D、皮肤接受日光照射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有效方法。
那么,怎样正确地补充维生素D呢?
一般来讲,生后数天即可开始补充维生素D,一直补到3周岁。但是3周岁以后、18周岁以前,如果经过维生素D检测发现维生素D含量偏低,还是主张补充的,直到取得满意的检测值为止。目前检测维生素D含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静脉血检测,一种末梢血检测。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正常值范围是略有不同的。补充维生素D的理想程度是靠近正常值的高限但不超过高限。因此,定期检测体内维生素D含量是我们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依据。儿童适宜的静脉血清25-(O H)D水平,目前认定为>50nmol/L  。37.5~50nmol/L为维生素D不足;≤37.5nmol/L为维生素D缺乏;≤12.5nmol/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给孩子补充400~500U维生素D即可,但以下情况下需要加倍或更多:
经维生素D检测发现孩子体内含量低于正常值时,需要补充800~1000U/天,连服3个月后再恢复到正常剂量;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需要补充800~1000U/天,满3个月后再恢复到正常剂量,即400~500U/天。
在缺乏日光的阴天、冬季,可以补充800~1000U/天。
当达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标准时,需要口服维生素D2000~4000U/天,1个月后恢复到正常剂量;不能口服或严重腹泻时肌注维生素D15~30万U,1~3个月后再恢复到常规剂量,即400~500U/天。
由于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议奶后或饭后服用,吸收会更完整,补充效果最好。
乳类是婴幼儿钙营养的可靠来源,如果孩子每日能够摄取足量的乳类时,则不必另外补充钙剂。当乳类摄入明显不足时,需考虑同时补钙。判断钙是否缺乏,不能通过血钙或微量元素测定来诊断,而应该通过超声骨密度检查来确诊。骨密度不足,提示钙缺乏,应当适当补钙。补钙要补多久目前没有定论,由缺钙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但是可以通过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复查超声骨密度来调整补钙的量及时间。需要指出的是,高钙血症对孩子同样是有害的,比如可以引起血尿、结石等,所以不要过度补钙。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