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任何符合我个人接受的共识或资料,可供分享。现有的中文共识或资料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问题存在众说纷纭:有的建议定时夹闭尿管,有的提倡膀胱锻炼,还有一些资料声称针灸或理疗有效。尽管我个人尝试了上述方法,但结果都无效。
我从2005年开始从事宫颈癌独立手术,起初病历较少,但从2007年开始,病例数量增加,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和尿储留的病人也增多。这一问题曾给我带来很大困扰,后来通过术后持续导尿两周到四周,并进行间歇清洁自行导尿(每日4-6次,包括睡前、早起和中间2-4次),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宫颈癌根治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底层逻辑。
首先,明确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概念:根据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发布的资料,3型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会带尿管两周。宫颈癌根治术后两周拔除尿管后,残余尿量超过150毫升才算术后尿潴留。
其次,众所周知,早期宫颈癌根治术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腹下神经损伤导致排尿困难)和副交感神经(盆内脏神经损伤导致尿失禁)。近40年来,特别是手术放大镜和腹腔镜的应用,人们可以在直视下分离和辨认神经,并采取保护措施,这似乎减少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通过在Pubmed和Google Scholar上搜索关键词“神经保护性子宫切除术”或“个性化的子宫切除术”,可以找到数百篇相关论文。
由于术后病人尿潴留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在2011年开始尝试在腹腔镜手术中保留神经的宫宫颈癌根治手术。然而,我个人的保留神经手术结果是并没有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原因在于神经辨认过程太耗时,并不能在每个病人身上都实施,特别是在开放手术中,寻找神经会增加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此外,由于缺乏超声外科吸引器(Surgical ultrasound suction system CUSA),我们无法清除神经周围的脂肪并显示神经。因此,自2015年以来,我主要采用开放手术进行宫颈癌根治术。为什么我摒弃了腹腔镜手术,我将在之后解释。
第三,我所进行的开放宫颈癌根治术方法是我通过调整手术先后顺序而进行的改良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手术顺序,以减少神经损伤并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这种改良手术的合理性在于:以宫颈病灶为中心,首先松动宫骶韧带并提拉子宫,旨在避开骶韧带下方和外侧的腹下神经(hypogastric nerve)。然后,在辨认主韧带中的子宫深静脉并阻断后,进一步提拉子宫,以使宫颈病灶及其下方的阴道上段远离外侧的腹下神经丛(inferior hypogastric plexus,IHP),以减少对IHP膀胱支配的损伤机会和程度。这种改进手术的优势在于避免了耗时的神经辨认过程。通过松动和提拉子宫,使宫颈癌病灶远离宫颈阴道上段周围的膀胱支配神经(腹下神经和IHP膀胱支),从而完整切除携带健康组织边缘宫颈癌病灶。然而,宫颈癌根治术在切除宫颈癌病灶并形成无肿瘤健康组织边缘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损伤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腹下神经和IHP膀胱支),从而导致术后病人出现排尿困难和极少部分病人出现尿失禁的情况。术后病人尿潴留的严重程度与病人病灶的大小和位置、病人子宫的活动度以及病人膀胱支配神经的位置有关。不同的病人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和程度各不相同。
回顾2015年开始采用这种改良手术方法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并不高。一般情况下有80-90%的病人在术后2-4周内残余尿量降至150毫升以下,其病人术后无进展生存率(PFS)达到国内外公认的水平。
根据我的手术经验,约有20%的病人在术后两周拔除尿管后仍有残余尿量超过150毫升。对于残余尿量在150-200毫升之间的病人,如何处理存在争议。我通常建议病人进行清洁间歇自行导尿,这样的好处是通常在2-3天内残余尿量就能恢复至150毫升以下,然后可以拔除尿管。如果病人不接受自行间歇导尿,只能继续持续导尿,这会延缓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术后两周残余尿量超过200毫升的病人,我建议继续持续导尿7-10天。
总而言之,术后尿潴留是宫颈癌根治术的常见问题,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因病人的个体差异而异。通过个体化的手术技术和合理的处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并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然而,目前对于该问题的处理仍然存在争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共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