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上班刚开门,老李就急匆匆的跑进来,“大夫,不好了,出大事了”。
我安慰他,“别急,慢慢说,怎么回事”?他拿出体检报告,原来是EB病毒阳性,上面写道,EB病毒与鼻咽癌有关系,建议耳鼻喉门诊就诊。
虚惊一场,EB病毒阳性就代表有鼻咽癌吗?
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又叫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目前所测EB病毒抗体,主要有针对病毒的衣壳抗原(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
EB病毒的致病机制
EB病毒好发于淋巴、鼻、咽喉,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EBV感染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不同感染状态表达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潜伏膜蛋白。
大约九成以上的人都感染过EB病毒,对普通人来说,EB病毒携带者通常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或疾病,因此也就无需展开针对性治疗。
那鼻咽癌如何与EB病毒有关系呢?
在少数人体内,EB病毒还会在鼻咽上皮细胞中持续存在,最终可能诱发鼻咽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
鼻咽癌的活检组织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其血清中亦含有较高滴度的EB病毒特异的VCA-IgA或EAIgA抗体。
EB病毒不会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即便人体已经恢复健康状态,但EB病毒不能被完全清除,低水平的EB病毒始终潜伏在人体B细胞中,让人类成为EB病毒的终生携带者,但不再表现出任何明显的负面症状。
EB病毒感染不一定会患鼻咽癌,但滴度持续升高,或DNA检测阳性,应坚持复查,避免发现鼻咽癌即已经出现转移。(75%-90%在确诊时存在淋巴结转移),必要时行鼻内镜检查或鼻咽MRI检查。
据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早期发现的鼻咽癌,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00%。
除了坚持复查,争取能早期发现,我们还应该做些?
我们必须明白90%以上的肿瘤是后天人为因素造成的。细胞基因突变诱发肿瘤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约1/3与吸烟有关,1/3与饮食有关,1/3与感染和环境污染有关,仅1% ~3%的肿瘤跟遗传有关。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轻工作压力,避免工作太拼命。
2、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吃发霉的食品,避免吃咸鱼。
3、适量运动,德国专家指出,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随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
4、别吃滚烫的食物,喝滚烫的茶水。
5、调节心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避免沾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