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脂血症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常常侵犯多种重要脏器,比如侵犯心血管系统,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冠心病”,而脑动脉硬化则可引起脑血管疾病,比如我们常说的“中风”。
我国因高脂血症引发心梗、中风、偏瘫、致残致死正以每年12%的速度上涨,目前我国约有1/3的人血脂升高,而每年中风的人数近350万,因此了解高脂血症、积极治疗及合理预防至关重要。
那什么是高脂血症呢?
高脂血症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高血脂”,是人体内血脂代谢异常,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的含量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高脂血症一般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及混合性高脂血症,其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升高称为混合性高脂血症。
不少人认为,只有胖人才会得高血脂,其实不然,高血脂不是胖胖星人的专利,很多体格标准的朋友也会患上高血脂,导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多种,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精神紧张都有关系。
如何知道自己的血脂是否正常?
我们普通的单纯的血脂标准如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mmol。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并>2.3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2mmol。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2mmol/L,甘油三酯超过2.3mmol/L。
4、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3.12mmol/L。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也是我们常说的“好密度脂蛋白”,是脂肪的清道夫,可以将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通过胆道排泄出去,“好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好,降低常出现与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肝功能损害等,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临床上可以作为冠心病的危险指标。而与之相反低密度蛋白的升高预示着发生心脑血管的风险增加。
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结果示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女性患脑出血的可能性是较高水平女性的两倍多,所以低密度脂蛋白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
如何饮食控制?
大众常认为高血脂只是因为吃油腻的东西多了才得,所以不能吃带油的食物。其实这种观点很片面,人体需要摄入适量的油,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促进维生素等有益物质的吸收,还能起到预防胆结石的作用。
高血脂的人群可以吃肉,但是要将“白肉”作为肉类首选,像鱼肉、鸡肉等都是所谓的“白肉”,因为白肉较红肉(牛、羊、猪肉)来说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平时炒菜食用油的选择我们也要注意,像大豆油、香油、葵花油等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所以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中应适量食物植物油。合理的烹饪方式也有助于减少脂肪的摄入,如广东人最常见的蒸、煮、煨、炖、熬等烹调方法。
我们平日里常见的鸡蛋,很多高血脂朋友对它是又爱又怕,常有传闻说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高,吃鸡蛋会增加血脂,其实不然,我国在2018年的一项纳入50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鸡蛋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11%,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风险可降低18%。鸡蛋富含大量的蛋白质,所以每天食用适当的鸡蛋有益身体健康。
服用药物注意事项?
当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限制饮酒、戒烟等生活方式干预后还不能改善的高脂血症患者,需及时启用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两大类:他汀类和贝特类。
他汀类药物是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等,通过抑制细胞内合成胆固醇来达到降血脂的作用,是指南推荐的首选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效果最好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另一类是贝特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常见的有非诺贝特。绝大多数人对他汀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接受大剂量他汀治疗者,常见表的不能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肌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他汀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等,所以服用他汀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肌酶等,如有不适请立即就医。
总结:
高血脂以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主要表现,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高血脂危害大,与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若发现换了高脂血症,需改变饮食习惯,增强运动,定期监测血脂,若为异常,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任力杰,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深圳二院神经内科科主任、脑防办主任,擅长各类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脑血管病、认知障碍心理疾病、癫痫、帕金森、肌张力障碍、头晕、头痛等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任职深圳市卒中学会会长、深圳脑血管病救治和质量控制中心专家、深圳市抗癫痫协会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荣获深圳市委“十大深圳好青年”称号,还获得深圳首个8.19中国医师节十大“深圳好医生”及健康160医生影响力“2018年度好评医生”、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2018岭南名医”称号。主持/参与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约30篇(SCI 10篇),申请专利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