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上升趋势。所谓非哺乳期乳腺炎应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婴儿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系体内激素的失衡。出现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有自限与自愈过程的炎症表现。这里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则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本病发病并不罕见,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乳腺导管扩张:正常状态下,仅于乳腺导管开口处覆盖鳞状上皮,导管扩张的鳞状上皮可覆盖于导管内壁,其角化碎屑及脂质分泌物可以阻塞管腔,刺激管壁产生炎症反应。
乳头内陷或畸形:因导管开口的异常、狭长或扩张,继发炎症感染。
外伤性脂肪坏死也有可能。
厌氧菌的特殊感染:可能是重要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急性乳房脓肿型:患者突然出现乳房红、肿、热、痛及脓肿形成。体检常可扪及波动,部分病例脓肿可自行穿破、流脓。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乳房肿块型:逐渐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史。此型常被误诊为乳腺癌。
慢性瘘管型: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瘘管可与乳头附近的输入管相通,经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反复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检查诊断
B超检查:可见不均质肿块或中心有小脓肿形成或多发小脓腔。
细针穿刺活检:可抽得脓液送培养,实质性者行抽吸细胞检查,可见炎症细胞。
术前粗针穿刺病理检查及切除的完整肿块病理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凡青、中年人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乳腺癌:易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肿块型混淆。但乳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呈进展性,肿块坚实,边界不清,常有皮肤年链及乳头内陷,易有腋淋巴结转移,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疼痛,不发生脓肿,常可鉴别。最终仍需依赖病理切片作最后确诊。
此病最易被当做普通乳腺炎或乳腺增生来治疗,许多三甲医院的医生对此认识不足,甚至束手无策,有著名医院的病检单只诊断为急性炎症,病患更觉得没多大问题,吃点药打打针就好了,但该病有反复性,突发性,一旦加重,后悔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