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的历史与现状

段贤斌医生 发布于2020-05-25 23:14 阅读量8048

本文由段贤斌原创

骨性关节炎在中国的患病率达到10%左右,另外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因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的就诊患者也日益增多。针对相关疾病,目前除了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服用或外用抗炎止痛药物,严重患者接受关节置换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近年来,因PRP来源于自体,无免疫排斥,制作简单,临床应用安全,近20年来被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临床研究进入白热化,尤其是在骨性关节炎方面。RPP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和炎症调节因子,具有保护软骨细胞,促进软骨愈合和减轻关节内炎症的作用,刺激分泌内源性透明质酸。有利于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图片25.png


图片20.png


图片27.png

图片21.png

图片23.png

图片24.png

图片28.png

图片26.png


图片29.png

该技术项目适用于1.关节内软骨缺损;2.骨关节炎,尤其适用于轻、中度X线或MRI有退行性表现的症状性关节炎。因运动导致的关节损伤、慢性骨性关节炎的所有年龄段的患者。

该技术能够替代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及不愿意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

禁忌症:1.注射区周围皮肤病、关节穿刺周围皮肤破溃,或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明显肿胀、积液的患者;2.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3.败血症。

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处理预案:1. 注射后,个别患者可能有轻或中度疼痛和肿胀,一般可耐受,无需特殊治疗,也可对症处理,一般1-3天症状消失;2.注射后关节化脓性感染,很少见,如确定为关节感染则可及时按感染性关节炎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