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微创治疗

杨大志医生 发布于2019-05-27 16:06 阅读量6867

本文由杨大志原创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常伴有难以忍受的腰部疼痛和其他并发症,不仅给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对社会医疗资源有着很大的占用。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大部分。保守治疗较传统,包括卧床,休息,止疼药物,降钙素,辅助支架,物理治疗等方面,然而长期的保守治疗常伴随有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以及止疼药物的相关副作用。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微创技术向塌陷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实现,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部分,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手术并发症很低。

      自1987年Galibert首先报道了骨水泥注射治疗椎体侵袭性血管瘤之后,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快速地得到了推广使用。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y,PVP)的基础上,1994年由美国的Reiley提出了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它经由单侧或双侧的椎弓根穿刺进入骨折椎体,将球囊或扩张器置入相应的椎体,缓慢撑开扩展出空间并恢复椎体高度,然后在透视引导下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椎体的强度和刚度,这种方法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了OCVF的病发率与病死率。

    PKP和PVP手术因其微创、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越来越应用广泛。一般手术在透视下进行,手术为局麻,手术时间20-30分钟,手术无伤口缝合,术后6小时后即可佩带腰围下地行走。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