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斑癣,又称花斑糠疹,俗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侵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表浅感染。 本病呈慢性,有轻度的炎症,通常无自觉症状。损害特征为散在或融合的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上有糠秕状的脱屑,好发于胸部,背部,上臂,腋下,有时也波及面部。
一、病因:致病菌系一类属嗜脂母菌,称为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此类真菌是正常皮肤的寄居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湿,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相并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见于相对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青年人,特别是男青年,由于活动多而出汗多,更容易发生花斑糠疹。花斑糠疹还多见于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人,因这类人的表皮细胞更换周期延长,有利于真菌生长,若停用激素后花斑癣即好转。此外,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都可诱发本病。
二、症状: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以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多发。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病程慢性,冬轻夏重,如不治疗常持续多年,传染性较弱。
三、花斑癣检查:皮损处鳞屑直接镜检可见成簇的圆形或 卵圆形孢子和短粗,两头钝圆的腊皮损处鳞屑直接镜检可见成簇的圆形或 卵圆形孢子和短粗,两头钝圆的腊肠形菌丝。标本在含植物的培养基上37℃培养3天,有奶油色酵母菌落生成。皮损在滤过紫外灯下呈黄色荧光。
四、诊断与鉴别:本病易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需与白癜风,贫血痣、玫瑰糠疹、红癣等鉴别。
五、治疗
1.外用药物:可以给予2%酮康唑洗剂外用,连续使用7~10天;2%二硫化硒洗剂外用,7~19天。面积较小的患者,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服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可以给予1%联苯苄唑乳膏/凝胶、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克霉唑霜外用,疗效均较好。特比萘芬、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布替萘芬、萘替芬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同样有效。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也可以应用于花斑癣的治疗。由于花斑糠疹难以治愈,容易复发,间歇重复用药有助根除,有的时候还可以先用洗剂清洗后再外用药物,能提高疗效。
2.系统治疗:对于面积较大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给予伊曲康唑(斯皮仁诺胶囊),酮康唑,氟康唑等唑类药物口服治疗。
六、饮食与护理
1、少吃甜食,限制脂肪类食物,如巧克力和油炸食物,以免皮脂分泌增多而加重本病。
2、平素忌食辛热刺激性食物,如桂皮、辣椒、胡椒等,慎用酒类、咖啡、可可等饮料,以免加重皮损。
3、多吃新鲜蔬菜和大蒜,有利花斑癣康复。
4、忌吃鸡、羊、蟹、虾与猪头肉等发物。
七、预防
花斑癣的致病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这些腐生菌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但是当卫生条件不好时,此时就应该注意花斑癣的传染性。由此,日常生活应注意的问题很重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内衣。劳动或剧烈活动后大出汗,应注意及时洗澡和更衣。平时出汗较多者宜外用爽身粉。不穿他人衣物。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
2023年12月17日宝安中心医院皮肤病与医学美容科在广州举行南方皮肤外科互助联盟授牌仪式,授牌仪式宝安区中心医院皮肤病与医学美容科同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广州举行“南方皮肤外科互助联盟”授牌仪式。此次授牌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两单位正式结为皮肤外科协作单位,对我院皮肤外科与皮肤肿瘤也正式成为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医联体单位,为皮肤病与医学美容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能够有效促进皮肤病的规范化精准诊断和治疗。提高皮肤学科诊治水平,更好的为宝安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次全国授牌有38家单位。
注:南方皮肤外科互助联盟,是依托于"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公益性学术组织;是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专科联盟,依托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皮肤肿瘤及银屑病重点实验室,推动中国皮肤外科的规范化发展。南方皮肤外科互助联盟自成立以来旨在进一步推动区域皮肤外科诊治水平的发展,更好的加强各医院皮肤科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及皮肤学科的协调发展,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更好的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进一步加强皮肤病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皮肤病医师的临床技能和学术。学术氛围浓厚、信息丰富、交流广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