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对于外科或者妇科等手术科室的医生来说,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腹腔镜等微创手术的普及,很多手术已经被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所替代。但仍有一些肿瘤等复杂手术是微创手术不能代替的,必须要传统腹式手术才能完成,因此不管手术中腹腔内的操作多么精细亦或困难,呈现在患者面前的只有腹部的手术切口,因此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好坏,才是患者最关心的。
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三高及营养过剩等导致的肥胖人人数持续增长,腹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重点已由切口感染、裂开向切口脂肪液化转移。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切口的大量脂肪细胞破裂,细胞内脂肪颗粒外溢,分解,形成液状油脂,积留于切口内形成较多渗液的现象,不仅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增加感染风险,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败血症,脓毒血症危及患者生命,而且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
那么,为什么腹部伤口会发生脂肪液化?如何预防?成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来聊一聊。
一
脂肪液化高危因素
我们知道,发生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可能与下列高危因素有关:
1、患者自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
2、医生手术水平:如高频电刀的熟练应用;切口保护、处理及缝合技术等。
PART.1
患者自身因素
1)影响脂肪层营养因素:当机体自身因任何原因存在低蛋白血症、贫血、高血糖等缺乏营养的因素,可能致使脂肪层血液供应障碍,降低了切口区的血液供应,微循环灌注障碍,白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功能受损,肉芽组织形成减少,使切口易发生脂肪坏死液化。所以对手术前后患者存在的这些可能引起脂肪液化的风险,医生应及时纠正,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组织修复能力逐渐降低,而且高龄患者常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
2)肥胖:皮下脂肪肥厚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皮下脂肪层肥厚超过 8 cm 的切口,由于切口较深,渗液不易自行流出,故即使切口无明显出血,止血线结很少,脂肪液化的几率仍明显增大。因此肥胖患者易出现切口脂肪液化,且多存在内分泌及代谢异常因素,使脂肪组织体积扩增后保护性因子分泌减少,炎性因子活性增高,脂肪组织创伤后局部缺血水肿,加速脂肪组织坏死液化。
PART.2
医生手术水平
包括医生对手术的设计、预判;手术器械应用的熟练程度;手术切口保护及选择;针对出血等突发并发症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皮肤等的缝合技术。
1)腹部切口的选择:经典腹部纵切口,由于符合解剖,且操作方便,手术野暴露好,能使手术难度降低,被广大医生青睐。而横切口,因手术视野暴露差,切口延长受限,使手术难度增加,但因视觉美观,被广大患者推崇。尤其是对于肥胖妇女,腹部横切口较纵切口更容易减少伤口愈合中的并发症,利于切口愈合,减少了脂肪液化发生的机率。但临床上,医生应有自己的底线,有时不能因为患者一味追求美观的需求,而人为的增加手术难度,放弃救治最佳方案。因此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制定风险最小获利最多的方案,才是根本。
2)腹部切口的缝合:异物刺激是导致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缝合时,保证缝合部位无线结的状态,从而将异物反应减到最少,可减少脂肪液化。而且对于纵切口,既往观点认为皮下脂肪层密缝、疏缝、深缝,甚至缝线带筋膜以消除死腔,能有效减少切口脂肪液化,但是最新发现组织渗液及炎性渗液引流不畅才是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
李莹等研究发现:无论纵切口或横切口,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缝合都不是必需的,皮下脂肪不缝不但可以减少异物反应到最低,又不会影响脂肪层的愈合进度与张力,若有渗液,更易引流,可促进伤口愈合。
另外,既往丝线缝合是经典的腹部切口皮肤缝合法,具有止血、缝合牢固的优点。但因多数患者存在线结反应,易引发切口红肿,若缝合过紧易导致脂肪组织血运受阻,增加了脂肪液化的几率。现在应用可吸收肠线皮内缝合法有效保留肌肤的完整性,美观性较好,而且对皮下脂肪无刺激,无挤压,致使发生脂肪液化几率下降。
3)高频电刀的使用:高频电刀工作状态时温度远超组织耐受温度,造成皮下脂肪组织不同程度碳化、变性、坏死,而且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也因热凝固栓塞,导致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减少,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形成渗液;电刀也会对切口切缘造成热性损伤,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风险。
4)手术切口保护欠妥:由于手术困难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因此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术中机械牵拉组织力量过大、牵拉时间过长或钳夹机体组织等机械刺激均会引起脂肪组织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脂肪组织液化;另外,术中因消毒药物渗入切口,使切口脂肪组织因化学性刺激而液化。
同时如缝合前鞘之后未使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切口皮下脂肪组织,将游离和不健康的脂肪粒冲洗掉,或者对于皮下广泛渗血、切口皮缘渗血等的止血不彻底等,均可导致切口脂肪液化,影响伤口愈合。
二
脂肪液化预防
我们知道,防病胜于治病,知道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怎样才能预防呢?
对于皮下脂肪层肥厚或者存在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患者,除了提高医生手术技能、积极纠正患者自身高血糖、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因素外,适时的引流是最好的方法。
PART.1
▶ 橡皮条引流法
术中在皮下脂肪层置入橡皮引流条自皮肤切口导出,使切口呈相对开放状态,当渗液非常少或者没有的时候,逐步拔除引流条,切口便可顺利愈合。
PART.2
▶ 负压吸引引流法
在缝合腹部切口时于腹壁切口皮下组织中放置负压引流不予缝合,引流管自腹部切口旁侧导出接负压引流。其相对于橡皮条引流更迅速且引流彻底,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但是负压引流需要接负压引流器,对应用存在一定限制。
PART.3
▶ 芒硝+大黄引流法
大黄、芒硝是中医常用药,大黄性寒,有污西攻积、清热污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芒硝苦寒,可破血、行血、散结、消肿。将二者研磨成粉,放于药包内,外敷于腹部切口处,能有效吸附切口处的渗液,起到祛瘀活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故对缩短手术切口愈合时间,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均有良效。
三
小结
总之,针对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重视患者的全身因素和提高手术医生的手术技能。但是,是不是做好了这一切,就一定能够防止脂肪液化的发生呢?当然不是,因为还可能存在一些临床无法解释的不明因素,故而不同的患者要个体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