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动是不动?

郭海霞医生 发布于2022-08-18 06:30 阅读量4249

本文由郭海霞原创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动是不动?


10天前,一个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第三天的患者,早晨查房时无意中告知我左小腿疼痛,一听到这个信息,立刻警铃大作,不会是“血栓”了吧?随后立即给患者进行查体并开具了一系列相关检查,结果果然“中标”,血管B超提示:左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对于这类血栓高风险人群,一但出现血栓,一方面手术要鼓励活动,另一方面血栓要制动,那到底动是不动?我们来详细的认识一下。

01

什么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是指比目鱼肌、腓肠肌静脉丛及相关交通支,仅局限于肌肉静脉,而不涉及其他深静脉。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全称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是指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血栓,位于小腿远端,局限性分布,发病率较高,约占小腿深静脉血栓的50%(小腿深静脉血栓约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50%),其中比目鱼肌静脉丛发生率最高,多发生于术后、外伤、长期卧床、妊娠、产后及长时间坐位等。常缺乏特异性表现,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周围型,因此在临床上容易被忽略。


02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流缓慢。像这类肿瘤术后患者,常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切口疼痛致使活动减少等因素导致下肢血流缓慢、淤滞,再加上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肿瘤细胞播散极易导致CMVT形成。

                          

03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隐匿,只有轻度的小腿肿胀、疼痛,踝关节肿胀,Homans征阳性:足背屈时小腿疼痛,Neuhof征阳性:小腿背部肌肉压痛。

注意事项:下肢深静脉中小腿肌间静脉的血栓发生率最高,10%-25%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可进展为深静脉血栓,小腿比目鱼肌中的静脉丛为小腿静脉血栓的最常见发生部位,且右侧高于左侧。肌间静脉血栓(约4.7%)是肺栓塞的血栓来源之一,肌间静脉直径大于7mm是形成肺栓塞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


04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如何诊断?

临床上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故而仅靠临床表现无法准确判断,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D-二聚体是静脉血栓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排除性诊断实验室指标,怀疑血栓患者可进行D-二聚体检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了解血栓的位置、形态、类型、管腔阻塞情况及血流状态,有助于明确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对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间静脉血栓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94-100%)和特异性(91-100%)。

因此,临床表现+血浆D-二聚体+下肢血管彩超,堪称血栓诊断的最经典三项组合检查。

                              

05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ACCP静脉血栓栓塞指南尚无对于MCVT的治疗的统一规范,所以针对MCVT的治疗应该综合考量。

原则:D-二聚体没有明显升高或没有新发血栓的证据者可选择密切观察,每天超声监测,连续一周;如果没有蔓延,可以延长至每周监测血栓,可以不必用药。而一旦发现有蔓延或明确为新发的血栓,必须使用抗凝治疗。国内外专家学者推荐抗凝时间的长短不一,除有较大出血风险之外的MCVT患者需要有效抗凝15-30天外,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MCVT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3-6个月)。抗凝药物主要有:利伐沙班片、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钠等。对于小腿症状明显者,建议治疗2周后,穿弹力袜,一般不建议置入滤器,对于低风险人群,选择间歇通气加压、适当运动和多普勒超声密切监测等治疗策略优于抗凝治疗。


因为CMVT存在向近端DVT蔓延甚至形成致死性PE的可能,所以长期以来严格卧床休息一直是治疗的原则,然而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

近年研究表明急性血栓形成后早期下地活动并不增加PE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小腿CMVT发生后,要关注血栓直径和是否伴有其他DVT发生, 一般直径小于 1cm和未有其他DVT发生,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主动屈伸为主,可进行下床适应性步行,但需要注意不要牵伸和揉捏小腿三头肌,若伴有其他下肢DVT,无论直径大小,功能锻炼仅进行踝泵运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三、周日

擅长应用宫腔镜、腹腔镜、经阴道微创技术治疗妇科常见病、良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疾病,盆底功能障碍及不孕症等妇科疾病。

主持并完成多项科研立项,其中省级立项1项,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等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社会任职:1) 第五届深圳市宝安区妇科专委会  委员  2) 深圳市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3)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微创专业委员会  委员  4) 深圳市医师协会盆底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 理事



关/注/我

期待你的分享、点赞、收藏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