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腹直肌分离?
妊娠时,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两侧的腹直肌会从腹中线也就是腹白线(前腹壁正中竖着的一条由肌肉腱膜融合而成的结构)的位置向两侧分离。
正常情况下这条线是窄窄的紧绷的一条,两侧肌肉的间距不超过20mm,等产后,腹壁情况会逐步恢复,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扰,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
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双胞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的称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症。
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1、造成腹部皮肤松弛、影响外观。
2、造成惯性腰酸背痛。
3、严重则造成疝气。
部分女性产后往往没有意识到腹直肌分离的存在,而是采用仰卧起坐等不正确的锻炼方法,最终导致分离的进一步加重,所以,在开始训练之前,腹直肌分离的检查非常重要。
如何判断腹直肌分离?
主要有手测法、尺测法、B超检测法三种方法。
1、手测法:腹部触诊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
首先,平躺在床上,双脚屈曲,一手手掌并拢,以中间并排的三个手指垂直向下按压腹白线,检查两侧腹直肌之间的间隔宽度。指检时要充分抬头,但肩膀不能离开床,在脐中、脐上4.5cm、脐下4.5cm分别测量3次,取3次平均值为结果,2指内都属于正常。
如果指检大于2指,或者B超提示腹直肌分离大于20mm以上,建议进行腹直肌康复锻炼。如果大于4指以上,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2、尺测法: 使用软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 cm 者即为腹直肌分离。
3、B超检测:腹直肌超声检查是诊断腹直肌分离的首选金指标,这种新型的超声扫查技术,不仅能有效评估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还能检测出腹直肌修复的激活程度;在国外,超声测量已广泛用于腹直肌分离评估。
超声腹直肌分离判断标准:
①脐上3cm处腹直肌分离宽度>14mm。
②脐部腹直肌分离宽度>20mm。
③脐下3cm处腹直肌分离宽度>2mm。
如何治疗腹直肌分离?
治疗前、后均应检测和评估腹直肌分离距离,注意均由同一位医生进行,避免人为误差。
临床上分三度:
轻度:2-3指宽;中度:3-4指宽;重度:>4指宽。并依据分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腹式呼吸与运动治疗
如果腹直肌在2~3指之间,注意不可以进行卷腹及面朝上的腹部核心练习,可配合呼吸疗法,如腹式呼吸。
注意:腹直肌分离三不做!
① 不做腹直肌屈曲动作:仰卧起坐
② 不做面部朝下,腹部发力动作:平板支撑
③ 不做双腿游离的开链动作。
2、临床电刺激治疗
提高腹直肌肌肉的兴奋性,通过持续的被动收缩,唤醒因分娩而受损的腹部肌肉,达到改善腹直肌分离的目的。
3、按摩手法治疗
通过按摩手法和刺激穴位,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从而恢复腹部皮肤、肌肉、筋膜弹性和紧张度。
4、束缚带
固定腹部脏器,避免无力的腹直肌过度活动牵拉以及内脏过度移位;可以适当增加腹部力量,机械性增加躯干力量,但不能激活快慢肌自主收缩;松紧以腹部放松时进出一个手指为宜,过紧会加重盆底肌损伤以及脏器脱垂。
(三)手术治疗 主要方式是切除突出的脂肪,然后将分裂的腹直肌重新缝合复位。腹白线缺损较大者,可用纤维网片面修补。
另外提醒大家:
治疗方法虽多,但不是万能的,康复的过程是缓慢和辛苦的。腹直肌分离治疗前,一定要确保盆底肌功能已经恢复,而且腹直肌分离的应矫正至2厘米以下才可以进行产后康复的腹部运动。否则,不但没能纠正腹直肌分离,反而越练越重!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三、周日
擅长应用宫腔镜、腹腔镜、经阴道微创技术治疗妇科常见病、良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疾病,盆底功能障碍及不孕症等妇科疾病。
主持并完成多项科研立项,其中省级立项1项,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等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