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次出门诊总会遇到受各种疾病困扰的患者。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患者或熟人因为大大小小的妇科问题来就诊。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些人通过B超检查发现子宫里长了“小肉肉”,惊慌地问我该怎么办。
我一看,B超单上写着“宫腔内异常实性回声,考虑子宫内膜息肉”。目前,由于超声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就诊意识的加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如果大家能对子宫内膜息肉有个全面的认识,就不会这么容易紧张、焦虑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常见的疾病吧。
子宫内膜息肉是什么?
它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结节,由子宫内膜腺体及含厚壁血管的纤维化子宫内膜间质构成,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与不孕等症状。就像长在宫腔壁上的多肉植物,形态、大小、数量、部位都因人而异。
子宫内膜息肉有哪些症状呢?
有70%-90%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如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等。
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症状,仅在超声检查、诊刮、或切除子宫后标本剖视时被发现。
若息肉较大或突入颈管,易导致感染、坏死,引起血性分泌物,还有一部分生育年龄的女性会导致不孕或辅助生殖时(俗称“试管婴儿”)胚胎种植失败等情况。
诱发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育龄期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使用外源性药物(如他莫西芬)等因素均增加了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
子宫内膜息肉容易复发吗?如何预防?
子宫内膜息肉容易复发,其复发率与息肉的数目和处理方法有一定的关系,术后复发风险在3.7-10%。
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除了在手术时尽量切除息肉的基底部以减少复发外,还可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在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如:短效口服避孕药、曼月乐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子宫内膜息肉会恶变吗?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极低,仅个别患者有恶变可能。但如较大、复发快、血流丰富、绝经后的息肉等,均要警惕其恶变的风险。
子宫内膜息肉什么情况下应该治疗?
医生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患者的症状、患者的生育要求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再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期待治疗:
直径<1cm的息肉若无症状,一年内息肉自然消失率约27%。可观察随诊。
手术治疗:
对体积较大、有症状(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的息肉,或者虽然没有症状,但短期随访未消退的,推荐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或摘除),一定要注意送病理检查。
一般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临床上推荐息肉摘除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的子宫内膜。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我们采用IBS宫腔镜刨削系统,利用高频刀头快速旋转的机械原理,避免了电灼热的风险,有效的保护了子宫内膜。
对于有生育要求者,建议手术后再试孕,可以显著提高妊娠成功几率,约65%妇女可自然受孕。
对已经完成生育或近期无生育要求者,可考虑使用短效避孕药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曼月乐环),以减少复发风险。
对于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者,建议行子宫内膜切除术。
≥40岁患者,恶变风险大着,可考虑切除子宫。
总结
1.子宫内膜息肉大多与子宫内膜炎症或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2. 临床多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易复发,少恶变,发病与年龄有关。
3. 诊断多为B超初筛,宫腔镜检查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能做到诊断和治疗同时完成。
4. 无症状直径<1cm的息肉,可观察随诊。
5. 有临床症状或无症状息肉短时间生长快、随诊未消退的子宫内膜息肉,无论息肉大小,均建议行宫腔镜检查。
6.对已完成生育或近期无生育要求的女性,可考虑术后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或曼月乐环,以减少复发风险,并同时起避孕作用。
7.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应对其它受孕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必要时进行积极助孕;在完成生育后再考虑短效口服避孕药或曼月乐环方法预防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