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无名之辈”!龙岗医疗的未来,他们努力创造!
龙岗中心医院中青年生力军崛起 助力医院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年12月19日 版次:SA12 作者:
王胜鉴。
叶进军。
乐有为。
刘政委。
一所医院办的好坏,医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凭借他们的技术,才能治愈市民的疾病。在龙岗中心医院,有一个“中青年男团”,以4名团员为首的中青年医疗力量,凭借过硬的技术、为病人服务的信念,减少患者病痛,更传递给他们生活的正能量。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中青年医生,龙岗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医院。
“肛肠王子”王胜鉴:
为患者解除“后股之忧”
“深圳好医生”、“2015年-2017年国家卫计委表彰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龙岗“肛肠王子”、“网红医生”……在医院肛肠科的主任医师王胜鉴身上,有着多个标签。面对这些赞誉,王胜鉴显得云淡风轻。因为在他眼中,最重要的只有病人。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肛肠科时,王胜鉴表示任何一个专业都会有苦有累,能为患者解除“后股之忧”,再脏再累都是值得的。“以最小的风险、最少的成本、最精的技术给予患者最适当的健康状态。对患者用心,你也将得到患者的口碑。”
“王主任从不聊微信,他所有的空余时间全部用来上网为患者解疑答惑。”王胜鉴的同事告诉记者,王胜鉴6年来坚持在网上与患者交流,解答问题。“我24小时在线,一忙完就打开网页回复患者的咨询”。王胜鉴说。
据不完全统计,王胜鉴在网站的总访问量有260余万次,帮助了近4300名患者,其中约1800名患者来医院找他治疗,还在网站上收到300多封感谢信。
此外,王胜鉴做了一张迷你版“肛肠地图”,利用互联网平台多次联系全国的肛肠专家在线会诊,而这个平台也能指导患者就近找到最适合的专家和医院就诊。“有了肛肠地图,患者不会像大头虾一样四处碰壁,这是一件有益的事。”他说。
“发明家”乐有为:
所有创造都为了方便病人
在龙岗中心医院,有这样一位“创客”:看到男童术后不便护理,他发明了创口护理用品--“护鸟神器”;为了监测男性生殖健康,研发了世界第一台阴茎智能穿戴设备……他就是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乐有为。这位专利富人已经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获得审批。
乐有为创造的第一个是男性生殖器术后保护内裤。“之前,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医院在给儿童做包皮手术时不仅需要全麻和住院,有的时候还要转院治疗,导致效率不高。而且在护理环节也存在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到二次伤害。”
在萌生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想法后,乐有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数据,反复思考、测试,最终发明了男性生殖器术后保护内裤,这一设备自推出以来,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市民刘女士给儿子使用了这一神器后,护理上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这个内裤特别好,孩子穿起来也不难受,我们护理起来也更加方便,为乐医生点赞。“她说。
”因为我了解这个领域,直接面对患者,使得每一款产品都有‘温度’,得到患者的认可。“乐有为反复强调,他是一名普通医生,一心想为病人减轻病痛,这是年轻医生的担当。
“技术工匠”叶进军:
患者逢人就夸他医术高
今年5月,“箐英风云榜结直肠手术视频大赛2018全国总决赛”揭晓,代表广东省参赛的龙岗中心医院普外科医生叶进军,荣获“箐英奖”。得知他得奖的消息,最兴奋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病人。“叶医生让我们骄傲!”
叶进军成为医生,可谓是一波三折。大学毕业之初,他没能如愿进入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其后参加公开招考来到深圳大鹏人民医院,在龙岗区医管中心从事行政工作,仍未披上“白大褂”。叶进军不甘心,继续逐梦。终于在2011年,成为龙岗中心医院一名微创外科医生。
成为医生后,叶进军才发现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早已被同龄人远远地抛在身后。坚信“勤能补拙”的他,每天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天天泡在病房里。手术抢着做,没手术就去看别人怎么做,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进修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甚至自费购买腹腔镜模拟训练器在家反复练习。
2016年11月,从香港慕名而来的“胃体上部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执意要叶进军主刀,因为患者亲人多年前曾被他主刀直肠癌手术,术后恢复很好。带着这份“钦点”的信任和责任,叶进军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恢复良好,逢人就夸叶进军的医术高。“我想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台手术。做医生需要有高度责任心。”他说。
“一把刀”刘政委:
对待病人要换位思考
在医院神经外科,有这样一句名言:对待病人,要有一定的耐心,言语温和,要充分考虑病人及家属的感受。这句话,就出自神经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刘政委口中,现今已经成为科室内一条铭记于心的警句。
2008年硕士毕业后,刘政委走上从医之路。几年前一次治疗中,病人的病情需要使用微创锥颅置管手术,但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参考。思考再三,刘政委接下这个任务,镇定地把微创手术做成功,使病人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后来,他又应用此项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103岁的脑出血患者,在业内产生巨大反响。
刘政委认为,对待病人,要有一定的耐心,言语温和,要充分考虑病人及家属的感受。有一次,医院住进一位按照经验疗法判断需要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刘政委接手了该病人,在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后,他没有立即给病人做大骨瓣开颅手术,而是通过微创颅内压探头置入并监测颅内压的方法为该病人去除病情,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扬。
“避免开颅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二次损伤,又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一点无论是对病人和家属还是医生,都是难能可贵的。”刘政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