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这“三高”,很多人以为是中老年专属的“富贵病”,却不知它正以年轻化趋势悄然蔓延。作为内分泌中医师,今天就从成因、危害到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案,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个心脑血管健康的“隐形威胁”。
一、揪出三高元凶:不是单一因素在“搞事”
“三高”看似是三种独立疾病,实则常“抱团作案”,其成因是遗传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现代医学视角看,不良饮食习惯首当其冲:长期摄入高盐(每日超5克)、高脂、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糖调节失衡、血脂沉积。缺乏运动则让代谢率下降,脂肪堆积形成肥胖,而肥胖正是“三高”的重要诱因。精神压力过大更会扰乱激素平衡,刺激血压升高、血糖波动,还会间接引发暴饮暴食、熬夜等恶习。此外,家族遗传史、年龄增长、长期吸烟饮酒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天气变化也会影响“三高”,寒冷时血管收缩、炎热时血液黏稠,都可能诱发指标波动。
中医则认为“三高”根源在于脏腑失调与气血津液代谢失常。高血压多属“眩晕”“头痛”范畴,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相关;高血糖对应“消渴”,核心是阴虚内热、肾液亏虚;高脂血症则因痰浊瘀阻血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这些病理状态相互交织,形成“一病生多病”的恶性循环。
二、警惕连环危害:三高不控,全身遭殃
“三高”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指标数字本身,而在于其对全身器官的慢性侵蚀。
高血压会让血管长期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发脑梗、脑溢血等脑血管疾病,还会损害心脏和肾脏,导致心衰、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不仅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还会加重血管损伤,增加脑梗风险。高脂血症则让脂质沉积在血管壁,造成血管狭窄堵塞,是心梗、脑梗的重要“导火索”。
临床数据显示,约70%-80%的脑梗患者和60%-70%的脑溢血患者都患有“三高”中的一种或多种,共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三、预防为先:把三高“挡在门外”的实用策略
与其患病后治疗,不如提前做好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1、饮食防“三高”:会吃才是关键
- 控“三减”:每日盐摄入不超5克(约一平啤酒瓶盖),避免咸菜、加工肉等隐形盐;减少油炸食品、肥肉摄入,控制烹调用油;拒绝奶茶、蛋糕等甜食,警惕“0糖”食品中的隐形热量。
- 增“三宜”: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如苦荞、燕麦),其中苦荞黄酮、燕麦β-葡聚糖可辅助调节血糖血脂;每日摄入足量蔬果,苹果与香蕉搭配食用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适量食用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
- 巧搭配:可用玉米须10克水煎代茶饮辅助控糖降脂,或用苦荞搭配红豆、绿豆制作杂粮饭,但需谨记食物不能替代药物。
2、 运动与作息:给身体“减负”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感觉“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即为适宜强度。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出现失眠、打鼾等问题及时就医,因为睡眠障碍会加重三高风险。
3、情志与习惯:守住健康“底线”
通过太极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减轻精神压力,避免焦虑、愤怒等情绪波动引发血压骤升。坚决戒烟,避免二手烟危害;不建议饮酒,任何剂量的酒精对健康均无益处。
4、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35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糖尿病筛查也应从35岁开始,首次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有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者,应缩短筛查间隔。
四、治疗核心:中西医结合,1+1>2
“三高”治疗需坚持“西医控指标、中医调根本”的原则,实现标本兼治。
1、 西医治疗:精准控压降糖调脂
- 高血压:优先选用长效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压控制目标需结合患者情况个体化设定,建议血压目标范围时间(TTR)>75%。
- 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7.5%者可单药治疗,7.5%-9.0%者直接启用二联方案。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优先选用SGLT2i或GLP-1RA。建议血糖波动范围维持在3.9-10.0 mmol/L的时间(TIR)>70%。
- 高脂血症:以他汀类药物为一线治疗,我国人群优先选择中等强度他汀,必要时联用贝特类药物。建议ApoB<0.8 g/L,Lp(a)<300 mg/L。
所有患者均需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2、 中医调理:辨证施治除病根
-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可用天麻、枸杞、钩藤各6克煮水喝,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
- 阴虚内热型高血糖:常见口渴多饮、手足心热,取葛根、百合、山楂各15克水煎代茶饮,可养阴清热、辅助控糖。
- 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表现为胸闷、身体困重,用丹参、陈皮、山楂各6克煮水,能活血化痰、通络降脂。
中医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体质辨证加减,避免盲目套用偏方。
五、日常管理:做好这5点,指标稳如“泰山”
“三高”管理是场持久战,日常细节决定控制效果。
1、精准监测:使用经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早晚各测2-3次取平均值;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监测血糖,每3-6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
2、体重管理:将BMI维持在18.5-23.9 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超重者一年内减重5%-10%。
3.饮食细节:肾功能良好者用低钠富钾盐,烹饪用定量盐勺;糖尿病患者学会食物交换份法,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
4.运动安全:血压>160mmHg者先控压再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前测血糖,避免空腹运动诱发低血糖。
5.情志调节:坚持正念冥想、太极拳等减压方式,必要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保持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疾控中心. 三高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EB/OL]. 2025-05-06.
[2] 三高成因、高危职业分析及脑梗、脑溢血关联研究与健康生活方式构建[EB/OL]. 2025-08-28.
[3]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EB/OL]. 2024-10-31.
[4] 控制三高,这样做才最有效[EB/OL]. 2025-08-15.
[5] 选对食材,吃走“三高”?降压控糖食谱虽好,一定别忘了这件事[EB/OL]. 2025-01-23.